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

胡娴 邢映红 袁华敏

引用本文: 胡娴, 邢映红, 袁华敏.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1): 85-8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8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

+ 更多信息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09
  • 刊出日期:  2023-02-26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

    作者简介: 胡娴(1992-), 女, 大学本科, 初级检验师
  •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放射职业防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2021年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1 243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将职业类别为介入放射学的514人作为介入组,职业类别为诊断放射学的729人作为普放组。对两组人员的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dic+r)、无着丝粒体(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进行分析。  结果  介入组dic+r为(0.03±0.23)%,ace为(0.01±0.13)%,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为2.335%,均高于普放组的(0.01±0.09)%、(0.00±0.05)%、0.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不同性别的工作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40岁以上人员的Dic+r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高于≤ 40岁的人员(P < 0.05);介入组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均有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 < 0.05)。  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检出率高于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需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职业健康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障其健康与职业安全。

English Abstract

  • 根据相关研究,长期低剂量接触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非常值得关注[1]。介入治疗由于是近距离同室操作,其操作人员每年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要高于隔室操作的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是重点监测人群[2]。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是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3],其中双着丝粒畸变对电离辐射具有高特异性,是评价电离辐射损伤的金标准[4]。为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辐射生物标志物水平,本文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514名医务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以下简称染色体畸变率)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收集2020—2021年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1 243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将职业类别为介入放射学(2E)的514人作为介入组,职业类别为诊断放射学(2A)的729人作为普放组。纳入标准:(1)医疗机构在岗的放射工作人员;(2)普放组为放射科的医生或技师;(3)介入组为需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床旁手术操作的内、外科医生或护士;(4)接害工龄≥1个月;(5)未患有肿瘤或血液系统相关疾病。排除标准:(1)缺少工龄信息;(2)未做染色体畸变率项目检查;(3)除放射线外,有接触其他明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本调查经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天津艾瑞金),BPH-916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DD5M低速离心机(湖南湘智),Axio ImagerZ2染色体自动扫描分析系统(德国卡尔蔡司),Giemsa染色液(上海乐辰);配制低渗液所需的氯化钾;配制固定液所需的无水甲醇和无水冰乙酸等。

    • 参照国家标准GBZ/T 248—2014[5]对两组人群的外周血标本进行染色体培养和标本制备:无菌条件下,将肝素抗凝的外周血0.6 mL接种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并加入秋水仙素应用液(10 μg/mL)30 μL后混匀,放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培养结束后弃上清液,加入已37 ℃预热的低渗液(0.075 mol/l KCl)8 mL混匀后继续放置恒温培养箱低渗30 min。低渗完成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V甲醇∶V冰乙酸= 3∶1)1 mL进行预固定并转移至离心管中1 200 r/min离心6 min后弃上清,再次加入固定液8 mL混匀,固定20 min,再离心6 min,去上清液,重复固定一次离心后取沉淀冰干法滴片,每片滴两滴沉淀物,过火晾干后用Giemsa染液染色。

    • 选择数目在45 ~ 47、分散程度良好、长短适中、各条染色体均清楚可辨的淋巴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象。分析畸变类型包括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无着丝粒断片,无着丝粒环、微小体),畸变结果以百分率(%)表示。

    • 用Axio ImagerZ2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扫描淋巴细胞染色体分裂象,每份样本分析100个符合要求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根据国标GBZ/T 248—2014[5]评价:无着丝粒体畸变率(ace)正常参考值范围0%~3%, > 3%为异常;双着丝粒体(dic)+着丝粒环(r)≥ 1%为异常。上述两项中一项异常即判断为染色体畸变率异常。异常结果须双人复核。

    •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采用线性趋势性方差分析;经检验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线性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双侧)。

    • 介入组情况:男性340人,女性174人;年龄23 ~ 60岁,中位年龄39.0(34.0,45.0)岁;接害工龄中位数为7.0(4.0,13.0)年。普放组情况:男性511人,女性218人;年龄22 ~ 61岁,中位年龄38.0(33.0,44.0)岁;接害工龄中位数为8.0(4.0,15.0)年。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和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 = 2.176、W年龄 = 176 632、W工龄 = 195 718,P > 0.05)。

    • 介入组的dic+r(%)和ace(%)均高于普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r均为0。介入组染色体畸变率(2.335%,12例)高于放射组(0.549%,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介入组与普放组染色体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总人数 分析细胞数 ace/% dic+r/% 染色体畸变异常人数(异常率/%)
      介入组 514 51 400 0.01 ± 0.13 0.03 ± 0.23 12(2.335)
      普放组 729 72 900 0.00 ± 0.05 0.01 ± 0.09 4(0.549)
      χ2t - 2.015 - 2.795 7.65
      P 0.044 0.005 0.009
    • 介入组不同性别的工作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40岁以上的dic+r(%)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高于≤ 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均有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 < 0.05)。见表 2

      表 2  介入组染色体检测结果

      分类 人数 分析细胞数 ace/% dic+r/% 染色体畸变异常人数(异常率/%)
      性别
        男 340 34 000 0.01 ± 0.12 1.62 ± 0.51 9(2.647)
        女 174 17 400 0.01 ± 0.11 1.50 ± 0.58 3(1.742)
        χ2t 0.308 0.359 0.430
        P 0.758 0.735 0.759
      年龄/岁
        ≤ 40 302 30 200 0.01 ± 0.08 0.01 ± 0.14 3(0.993)
        >40 212 21 200 0.02 ± 0.13 0.05 ± 0.28 9(4.245)
        χ2t 1.101 -2.063 5.777
        P 0.272 0.040 0.033
      工龄/年
        0 ~ 10 325 32 500 0.00 ± 0.06 0.01 ± 0.14 4(1.230)
        11 ~ 20 137 13 700 0.02 ± 0.15 0.04 ± 0.26 3(2.190)
        21 ~ 30 41 4 100 0.05 ± 0.22 0.10 ± 0.37 3(7.317)
        >30 11 1 100 0.09 ± 0.30 0.27 ± 0.65 2(18.181)
        趋势χ2F 15.505 37.442 24.524
        P 0.007 <0.001 0.001
    • 电离辐射能直接或间接损伤人体细胞DNA,而染色体畸变是DNA损伤后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与DNA的损伤修复相关。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dic+r)和无着丝粒体(ace)是评价电离辐射导致的染色体畸变的关键指标[5]。根据以往文献[6-7]显示,未接触过放射线的其他工种人群的染色体畸变率水平很低,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则明显升高。在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人员中,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控制室里对机房内的放射性仪器进行指令操作,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需要同室近距离在放射诊断学设备引导下直接对病人进行手术操作,暴露剂量更高,工作时间也更长,因此人均外照射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隔室操作的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dic+r)、无着丝粒体(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P < 0.05),与过往文献[9]结论相符。尽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会采取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但身体有些部位仍无法防护到,且可能为了外科手术操作方便,介入人员在使用防护设备的有效性上会打折扣。加上更高的人均外照射年有效剂量,所以介入治疗岗位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健康风险更高。

      本次调查发现性别对介入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异常率的结果没有影响;但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随工龄增加而增加(P < 0.05),与相关文献结果[10]相一致,这可能与长期接触辐射形成剂量-累积效应有关[11]

      本次结果显示40岁以上的介入放射工作者dic+r、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高于40岁以下的人员(P < 0.05),虽然与陆雪等[12]未观察到年龄对染色体畸变结果有影响的结论不一致,但和赖专华等[13]报道的年龄增加,其发生染色体畸变风险增加的结论相似。可能是因为年龄和工龄呈平行关系,年龄越大,相对接害工龄越长,因此其剂量-累积效应越明显;但也不排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对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所以年龄大的介入放射工作者更容易发生染色体畸变。

      综上所述,介入放射学岗位因为其操作的特殊性,其工作人员受到的健康危害大于一般的诊断放射岗位工作人员。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岗前职业培训,提高其整体放射防护意识,加强监管,减少接触辐射的时间,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