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企业浸漆房的应用与研究

吴松刚 商懿 霍婷婷

引用本文: 吴松刚, 商懿, 霍婷婷. 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企业浸漆房的应用与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2): 177-18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2.011

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企业浸漆房的应用与研究

+ 更多信息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11
  • 刊出日期:  2023-04-26

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企业浸漆房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简介: 吴松刚(1989—),男,硕士,工程师
  •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8
基金项目: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科研创新项目(HT0019006S3)

摘要:   目的  探讨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电机制造业浸漆工艺运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此类工艺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同时为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供参考。  方法  对某企业5个浸漆房开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运用接触比值评估法、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对该浸漆房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将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接触比值评估法评估结果显示,A、B、E浸漆房浸漆工接触的苯乙烯为高风险,其他均为低风险或可忽略风险。接触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A、B浸漆房浸漆工接触的二甲苯以及各浸漆房浸漆工接触的苯乙烯均为中等风险,其他均为低风险。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各浸漆房浸漆工接触的苯乙烯均为中等风险,接触的二甲苯均为低风险。若E/OEL < 0.1,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得到的岗位风险分级基本相同,且敏感度高于接触比值法;若E/OEL ≥ 1,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得到的岗位风险分级低于接触比值评估法。接触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的分析结果有中等的一致性,加权Kappa值为0.714(P < 0.05)。接触比值评估法与接触指数法、接触比值评估法与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尚无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结论  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可运用于本案例E/OEL < 0.1情形下的职业健康风险分级;若应用于E/OEL ≥ 1的情形,当企业风险接受度较低时,可选择接触比值评估法。

English Abstract

  •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通过全面、系统地辨识和分析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采取的防护措施,定性或定量地测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并将风险划分等级,从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陆续制定了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指南[1],国内学者引用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模型、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澳大利亚风险评估模型、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评估模型、国际采矿及金属委员会(ICMM)评估模型等在不同行业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7]。我国《职业病防治法》指出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责任之一[8],2017年制定的第1部关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标准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9](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为企业开展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拟运用技术导则中的半定量接触比值评估法、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于2021年对某企业浸漆房职业病危害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探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浸漆工艺运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浸漆工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优化提供依据。

    • 选择某电机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该企业年生产汽车电动机20万台,一号厂房设置2个相同的传统浸漆房A、B,四号厂房设置3个相同的自动化浸漆房C、D、E,浸漆工约19人,实行8 h一班制,每周工作5 d。

    •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原辅料使用量、劳动者人数及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职业病防护及应急救援设施、个体防护用品佩戴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等。参照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0]等标准规范对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甲苯、苯乙烯进行检测。

    • 根据化学有害因素毒性和化学有害因素急性毒性实验数据进行危害特征分级(HR),选择两种评价分级方法中高级别等级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将接触浓度(E)与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进行比较,以E/OEL的最大值为计,确定接触等级(ER)。风险指数根据公式R = $\sqrt{\mathrm{HR} \times \mathrm{ER}}$进行计算,风险等级从1 ~ 5分别对应可忽略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不同等级的风险对应有不同的风险控制对策措施。

    • 当无法获得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或某些化学有害因素未制定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时,可根据接触指数(EI)进行分级,接触指数主要取决于化学有害因素的蒸气压力或空气动力学直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日/周物料使用量和日/周接触时间等8个接触因素,根据公式ER =(EI1 × EI2 × … × EIn1/n计算接触等级,n是接触因素的个数,风险等级的判定同1.2.2。

    • 当可获得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且已制定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时,综合考虑职业防护及管理措施情况,接触等级计算方法同1.2.3,风险等级的判定同1.2.2。

    • 采用Excel 201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3种风险评估方法所得评估结果进行两两加权Kappa值一致性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该企业浸漆房使用的物料主要为浸渍树脂(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苯乙烯42%;树脂50%;二甲苯3%;其他5%)、稀释剂苯乙烯(质量分数 > 90%),年用量分别为87 t、20 t,浸漆操作工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二甲苯、苯乙烯。一号厂房传统浸漆房作业工人主要负责浸漆房的加料、工件转移、清理漆渣的作业,接触时间约5 h/d;四号厂房自动化浸漆房作业工人主要负责浸漆房内部巡检,在浸漆房外部上下工件,定期进行加料,接触时间约2 h/d。经现场调查,在工程防护措施方面,A、B传统浸漆房浸漆罐密闭化运行,烘箱设置排风管,但浸漆罐上下件作业点以及清理漆渣作业点未设局部排风装置,作业人员长时间在浸漆房内作业;C、D、E自动化浸漆房浸漆时在浸漆房内自动化运行,浸漆房内设上送下排式整体通风系统,作业人员仅在巡检和添加物料过程进入浸漆房。调查时C、D浸漆房通风系统正常运行,E浸漆房排风机故障,未正常运行。在应急救援设施方面,各浸漆房均设有二甲苯检测报警装置、应急冲淋洗眼装置、吸附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但未进行应急演练。职业病防护用品方面,为员工配备了防毒半面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定期发放和更换。在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方面,未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和告知卡设置不齐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项目不齐全,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接受培训,未对新建项目按照要求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未及时组织个别浸漆工进行岗前体检和复查,未开展职业卫生中毒或化学品泄漏的应急演练。该企业浸漆房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见表 1

      表 1  各浸漆房浸漆工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岗位 化学有害因素 日工作时间/(h/d) CTWA/(mg/m3 CSTEL/(mg/m3 E/OEL值
      A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5 106.4 201.2 2.012
      二甲苯 5 3.9 4.6 0.005
      B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5 59.4 117.5 1.175
      二甲苯 5 3.2 3.8 0.004
      C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2 2.1 4.1 0.041
      二甲苯 2 <3.0 <3.0 <0.003
      D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2 2.0 3.6 0.004
      二甲苯 2 <3.0 <3.0 <0.003
      E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2 69.8 295.3 2.953
      二甲苯 2 5.9 16.2 0.162
          :苯乙烯、二甲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值均分别为50 mg/m3、100 mg/m3
    • 根据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接触指数(EI)分级,结果见表 2

      表 2  各浸漆房接触指数分级赋值结果

      岗位 化学有害因素 蒸气压力(EI1 E/OEL值(EI2 危害控制措施 日用量(EI8 日工作时间(EI9
      卫生工程防护(EI3 应急救援设施(EI4 职业病防护用品(EI5 应急救援措施(EI6 职业卫生管理(EI7
      A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4 5 5 4 5 2 2 5 5
      二甲苯 4 1 5 4 5 2 2 3 5
      B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4 4 5 4 5 2 2 5 5
      二甲苯 4 1 5 4 5 2 2 3 5
      C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4 1 1 4 5 2 2 5 3
      二甲苯 4 1 1 4 5 2 2 3 3
      D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4 1 1 4 5 2 2 5 3
      二甲苯 4 1 1 4 5 2 2 3 3
      E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4 5 3 4 5 2 2 5 3
      二甲苯 4 2 3 4 5 2 2 3 3
    • 分别运用半定量接触比值评估法、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的模型计算风险指数R,评估结果见表 3

      表 3  半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及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岗位 化学性有害因素 接触比值评估法 接触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
      HR ER R 风险等级 HR ER R 风险等级 HR ER R 风险等级
      A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3 5 4 高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3 4 3 中等风险
      二甲苯 2 1 1 可忽略风险 2 3 3 中等风险 2 3 2 低风险
      B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3 4 4 高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3 4 3 中等风险
      二甲苯 2 1 1 可忽略风险 2 3 3 中等风险 2 3 2 低风险
      C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3 1 2 低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二甲苯 2 1 1 可忽略风险 2 2 2 低风险 2 2 2 低风险
      D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3 1 2 低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二甲苯 2 1 1 可忽略风险 2 2 2 低风险 2 2 2 低风险
      E浸漆房浸漆工 苯乙烯 3 5 4 高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3 3 3 中等风险
      二甲苯 2 2 2 低风险 2 3 2 低风险 2 3 2 低风险
          :E浸漆房排风机未运行。
    • 接触比值评估法与接触指数法的分级结果、接触比值评估法与综合指数法的分级结果尚未体现出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加权Kappa值分别为-0.067、-0.103,P > 0.05)。接触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的分级结果有中等的一致性,加权Kappa值为0.714(P = 0.035)。

    • (1)对于E/OEL < 0.1的情形:通过横向对比A、B、C、D浸漆房二甲苯以及C、D自动化浸漆房苯乙烯的风险等级可知,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得到的岗位风险分级基本相同,且敏感度高于接触比值法,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对此类作业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评估结果相对客观。

      (2)对于E/OEL ≥ 1的情形:通过对比A、B传统浸漆房苯乙烯的风险等级可知,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得到的岗位风险分级均为中等风险,接触比值法得到的岗位风险分级为高风险,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的岗位风险分级低于接触比值法,主要原因为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的评估模型中把各项管控措施纳入其中,降低了接触等级,故风险指数降低。

    • 本研究运用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接触比值评估法、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对某企业浸漆房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其评估结果均有不同,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企业可灵活使用多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比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企业自身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接触比值评估法考虑化学有害因素的毒性和作业人员的实际接触水平,未考虑管控措施对风险等级的影响;接触指数法可应用于尚未制定或无法获得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的化学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综合指数法兼顾了有害因素的毒性特征、职业危害接触水平及管控措施。

      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可运用于本案例E/OEL < 0.1情形下的职业健康风险分级,与宁勇等[11]报道结果相似,在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项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估也可较好地应用[12-13]。若应用于E/OEL ≥ 1情形,当企业风险接受度较低,企业从严进行职业健康管理,可选择接触比值评估法,反之,可选择接触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

      本研究仅选用5个浸漆房进行评估,缺少一定代表性,后续可进一步扩大相似工艺的样本数据,为此类工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完善提供依据。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优化接触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中工程防护措施、接触比值、化学品使用量、员工职业健康状况的赋值[14],同时应考虑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大小、工况变化对风险等级的影响,调整不同风险等级所对应的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