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主管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 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7-1326 CN 31-1719/R

数据库收录

  • 中国知网
  • 万方数据
  • 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
  • 美国化学文摘(CA)
  • 美国EBSCO数据库
  • 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CAB Abstracts)
  • 英国全球健康数据库(Global Health)
  •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
  •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目录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第41卷第4期封面及目次
2023, 41(4): 0-0.  
[摘要](24) [PDF 7996KB](10)
摘要:
调查研究
深圳市教育机构教师嗓音障碍指数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乃兴, 张明, 张镏琢, 庄新耘, 朱德香, 翁少凡, 林大枫
2023, 41(4): 393-39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1
[摘要](20) [HTML全文](2) [PDF 657KB](4)
摘要:
  目的  调查教师人群嗓音障碍情况,评估教师嗓音障碍指数与工作、生活习惯之间的关联,为指导教师嗓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使用结构化的调查表收集来自深圳市9所教育机构中494名教师的工作、个人生活情况,采用嗓音障碍指数-10量表(Voice Handicap Index-10,VHI-10)评估教师嗓音障碍情况,并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嗓音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51份,问卷有效率91.30%。受调查教师嗓音障碍指数中位数为9,四分位区间为(4,13),有167人存在嗓音障碍,占37.0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差、近1个月有情绪困扰、课堂学生人数多为嗓音障碍的危险因素:睡眠质量每降低1个等级(很好、较好、较差)、情绪困扰严重程度每上升1个等级(无困扰、轻度困扰、中度困扰、中度以上困扰)、平均每节课学生人数每增加1个等级(≤ 30人、31~40人、41~50人、≥ 51人),教师发生嗓音障碍的风险分别上升1.78倍、1.90倍、1.58倍(P均<0.05)。  结论  深圳市教育机构部分教师存在嗓音障碍,为提高教师的嗓音健康,应合理安排教学工作,重视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提高教师的用嗓健康。
电信服务业女职工月经异常情况调查
王姿欢, 于常艳, 李雪霏, 于贵新, 叶研, 俞文兰
2023, 41(4): 398-40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2
[摘要](12) [HTML全文](2) [PDF 652KB](2)
摘要:
  目的  了解电信服务业女职工月经异常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7—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自填式调查问卷对河北省电信服务业女职工近6个月的月经异常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女职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职业压力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月经异常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6.81 ±5.44)岁。236人(占19.6%)存在月经异常情况,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过长或过短、淤血、痛经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人工流产史的女职工发生月经异常的危险性为无人工流产史的2.218倍,接触噪声的女职工发生月经异常的危险性为不接触噪声的2.112倍,每周工作时间≥ 40 h的女职工发生月经异常的危险性为<40 h工作时间组的3.279~4.340倍,职业压力问卷得分每增加1分,发生月经异常的危险性增加至原来的1.076倍(P均<0.05)。  结论  有人工流产史、接触噪声、每周工作时间过长和职业压力较高是电信服务业女职工发生月经异常的危险因素。建议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班制,加强心理健康宣教,促进女职工生殖健康。
氟化氢铵接触工人骨代谢生物标志研究
郑光, 孙赟, 赵忠林, 金惜雯, 陈香, 郑幼桥, 张雪涛
2023, 41(4): 403-40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3
[摘要](15) [HTML全文](2) [PDF 737KB](1)
摘要:
  目的  了解氟化氢铵接触人员尿氟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探讨氟化氢铵接触工人的骨代谢生物标志。  方法  于2021年12月,选择某半导体和液晶面板光罩生产企业氟化氢铵接触工人74名为接触组,临近区域某电子厂70名工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工人尿氟、血清骨钙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的差异。  结果  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氟化氢铵(以氟化氢计)浓度在<0.014~0.021 mg/m3之间,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工人班前尿氟值有7人超标,超标率为9.45%。接触组工人尿氟值与氟化氢外剂量值有正相关关系(r=0.332,P<0.05)。接触组工人尿氟质量浓度(0.69 ±0.77)mg/L,高于对照组的(0.47 ±0.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血清骨钙素浓度(15.07 ±3.68)ng/mL,低于对照组的(16.51 ±4.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76.99 ±14.99)U/L,对照组人工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75.03 ±22.35)U/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尿羟脯氨酸浓度(1 134.01 ±145.34)μmol/L,高于对照组的(721.30 ±138.3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工人以不同尿氟值分组,>1.0 mg/L尿氟组工人尿羟脯氨酸值高于≤ 0.5 mg/L及>0.5~1.0 mg/L尿氟组工人(P<0.05)。  结论  尿氟、尿羟脯氨酸可能是氟化氢铵接触工人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低浓度接触异氰酸酯作业人员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肺功能研究
侯强, 谢敏, 邵月婷, 郝勇强, 张雪涛
2023, 41(4): 409-41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4
[摘要](10) [HTML全文](3) [PDF 727KB](1)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浓度异氰酸酯接触对气道炎症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在接触异氰酸酯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中的应用。  方法  2016—2017年,选择接触异氰酸酯的192名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另选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91名年龄、性别构成相近的办公、后勤人员作为对照组。收集人员基本信息和近5年作业场所空气中异氰酸酯检测结果,对研究对象行肺功能检查、FeNO测定和沙丁胺醇支气管舒张试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各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  近5年工作场所空气中异氰酸酯检测结果远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均高于对照组,FEV1/FV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和对照组Fe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异氰酸酯<7年组FEV1/FVC高于≥ 7年组(P<0.05),但两组Fe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FeNO水平下肺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92名接触组工人中,有13名人员FeNO高于50 ppb(1 ppb=1×10-9),有9人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其中3人阳性。  结论  FEV1/FVC能更好地反映异氰酸酯类致喘物对肺功能的影响。FeNO水平并不能反映低浓度异氰酸酯的职业接触情况,但接触人群支气管舒张试验显示的阳性改变早于肺功能改变。FeNO联合支气管舒张试验对职业性哮喘的诊断与筛查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1990—2019年全球和中国听力损失疾病负担分析
李克勇, 宋远航, 黄沪涛, 隋广德, 迟美娜
2023, 41(4): 414-42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5
[摘要](12) [HTML全文](2) [PDF 19502KB](2)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全球和中国听力损失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听力损失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中提取出全球和中国听力损失的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等疾病负担指标及年龄、性别等相关信息,分析听力损失疾病负担基本情况、各指标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1990—2019年,全球听力损失患病人数从7.52亿例增加到14.57亿例,增幅为93.75%;同期中国听力损失患病数从1.99亿例增加到4.07亿例,增幅为104.52%,中国的听力损失人数增幅高于全球。全球听力损失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数从22.01百万人年增加到40.24百万人年,增幅为82.83%;同期中国听力损失DALY数从5.58百万人年增加到10.48百万人年,增幅为87.84%。1990—2019年全球和中国听力损失年龄标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ASPR)均呈上升趋势,中国的上升速度快于全球;年龄标化DALY率(age-standardized DALY rate,ASDR)均呈下降趋势,中国的下降速度快于全球;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失患病数和DALY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90年、2019年全球和中国的男性听力损失ASPR均高于同时期女性(P<0.001)。轻度听力损失例数占全部听力损失例数的比例超过70%,但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所致DALY超过60%。  结论  全球和中国听力损失造成的疾病负担依旧很重,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政府部门须采取相应的预防听力损失的措施来控制疾病负担的增长。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诊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陈敏, 周伟君, 车在前, 马丽, 赵冰, 邵建伟, 毛恩强, 陈尔真
2023, 41(4): 421-42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6
[摘要](14) [HTML全文](1) [PDF 792KB](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诊重度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血必净组(n=39),两组患者均按照《2016年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给予常规抗脓毒症集束化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数值结果,以及两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  结果  治疗7 d后,血必净组患者PLT计数显著较前上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较前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患者PLT计数依旧下降(P<0.01)。治疗7 d后,血必净组患者FDP、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1),凝固时间明显缩短,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ximum clot strength,MA)值、CI-综合凝血指数明显增大,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APACH Ⅱ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血必净组表现更优(P<0.05)。血必净组28 d死亡率为17.95%,低于对照组的23.08%。  结论  常规对症治疗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上海市某大型造船企业职业性噪声危害及防护措施分析
施丽华, 何宝川
2023, 41(4): 426-43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7
[摘要](20) [HTML全文](4) [PDF 648KB](3)
摘要:
  目的  对上海某大型造船企业噪声危害的检测结果及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估,为大型企业防治噪声危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3月,依据噪声测量标准检测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水平,并依据噪声危害作业分级方法评估作业人员噪声危害作业等级。  结果  本次对该造船企业149个接触噪声岗位开展了定点噪声检测,对17名冲砂工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进行抽样,其中122个检测点合格,噪声检测总体合格率为73.5%。定点噪声检测中26个打磨工作位噪声8 h等效声级(LEX,8 h)结果全部超标,范围在89.1~96.0 dB(A),其中1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轻度危害,18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中度危害,7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重度危害;9个空压机巡检位噪声检测结果中有1个噪声检测值>85 dB(A),LEX,8 h为92.7 dB(A),岗位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中度危害;钢材预处理、电焊、装配、机房巡检等岗位的噪声声级均<85 dB(A)。17名冲砂工个体噪声检测结果LEX,8 h全部超标,噪声声级范围为94.3~96.4 dB(A),其中3名冲砂工的岗位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中度危害,14名冲砂工的岗位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重度危害。打磨工佩戴耳塞后噪声声级折算最大值为85.0 dB(A),空压机巡检工佩戴耳塞后噪声声级折算值低于85 dB(A),钢材预处理工、电焊工、装配工、巡检工佩戴耳塞后折算接触噪声声级均低于80 dB(A),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冲砂工佩戴耳塞后折算值中有2个数据超过85.0 dB(A),分别为85.2 dB(A)、85.4 dB(A),其余15个折算值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对接触噪声职业病危害的2 123名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检出噪声职业禁忌证12人,其中打磨工3人,冲砂工9人,占体检总人数0.06%。  结论  噪声为大型造船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根据噪声超标情况改进工艺,采取低噪声设备选型或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体防护,同时应加强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减少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
2008—2021年某金属表面处理企业职业病危害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郑宇飞, 刘瑞祥, 赵慧, 云翔, 杨芙蓉, 潘斌
2023, 41(4): 431-43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8
[摘要](13) [HTML全文](1) [PDF 668KB](2)
摘要:
  目的  分析金属表面处理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为该类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某大型金属表面处理企业2008—2021年9 769个检测点位的化学毒物和3 080个噪声危害作业点位的噪声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该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对该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21年,该企业历年化学毒物总超标率为7.2%,化学毒物超标作业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三氧化铬、硫酸及盐酸;噪声危害历年总超标率为30.8%。各危害因素超标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14年间参加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累计15 569人次。职业病禁忌证、疑似职业性牙酸蚀病、疑似职业性铬鼻病、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P<0.01)。磨工岗位噪声超标率、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为最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噪声岗位超标率和疑似噪声聋检出率为正相关关系(rs=0.769,P<0.01);电镀岗位三氧化铬检测结果超标率与疑似职业性铬鼻病检出率,以及盐酸及硫酸检测结果超标率与疑似职业性牙酸蚀病检出率均为正相关关系(rs=0.859、0.915,P<0.01)。  结论  该企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2008—2021年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逐年完善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应继续加强防护设施的维护保养及现场监管,确保相关措施持续有效。
疫情期间正念干预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戴振威, 潘辰, 王浩, 肖伟军, 黄依漫, 陈旭, 付佳琪, 荆舒, 王欢, 苏小游
2023, 41(4): 436-44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09
[摘要](11) [HTML全文](0) [PDF 725KB](0)
摘要:
  目的  探讨疫情期间正念干预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提升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认同感提供有力证据。  方法  2021年4月25—30日从北京市某高校完成预调查的研究对象中随机选取108名护理学生,其中有52人作为干预组成员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正念干预,56人作为对照组成员进行空白对照,分别利用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tyle Questionnaire,RSQ)、护生职业认同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Nurse Students Questionnaire,PINSQ)评估两组成员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3个月后(随访时)的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感水平。利用SAS 9.4软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价干预效果,采用Process程序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弹性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学生在干预后和随访时心理弹性相比干预前均有所提高(P<0.05),随访时和干预后相比,心理弹性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心理弹性水平无变化(P>0.05)。干预后,干预组职业认同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干预组的职业认同感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职业认同感在各时间点的提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职业认同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干预可通过影响心理弹性水平进而影响职业认同感,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3.67%。  结论  正念干预可有效提升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弹性和职业认同感水平,可为后续的心理干预和研究提供依据。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心理弹性在焦虑与失眠间的中介效应
张楠, 王凡, 王晶晶, 袁双龙, 张丽, 逄崇杰
2023, 41(4): 442-44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0
[摘要](10) [HTML全文](1) [PDF 698KB](3)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弹性在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焦虑与失眠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失眠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2年1—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7-ti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对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采用AMOS 25.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用Bootstrap法检验心理弹性在焦虑与失眠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收回问卷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97.6%。40.0%(98/245)的医务人员有焦虑症状,39.1%(96/245)的医务人员存在失眠症状。工龄越长、职称越高的医务人员其焦虑水平也越高(P<0.05)。焦虑与失眠为正相关(r=0.276,P<0.01),焦虑与心理弹性为负相关(r=-0.388,P<0.01),心理弹性与失眠为负相关(r=-0.290,P<0.01)。心理弹性在焦虑和失眠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74,占总效应的33.3%。  结论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焦虑、失眠现象不容忽视。科室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以确保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护理学生风险感知及应急素养的调查研究
苗俊芳, 许瑞, 王慧娟, 王渭昭, 吴慧娟, 贾鸿安, 巩应霞
2023, 41(4): 447-45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1
[摘要](8) [HTML全文](1) [PDF 672KB](1)
摘要:
  目的  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护理专业在读本科生(简称护生)的风险感知及应急素养现状,以期找出防控培训薄弱点,为有针对性地提升护生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月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地区531名护生作为调查对象,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和《居民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素养评价指标》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调查。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护生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得分为(24.45 ±5.75)分,其中易感性维度得分最高,严重性维度得分最低;应急素养得分为(112.36 ±11.83)分,其中基本行为维度得分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风险感知与应急素养两者为正相关关系(r=0.92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没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护生,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护生应急素养得分提高3.725分(P<0.05);风险感知维度中的易感性得分每提高1分,护生的应急素养得分提高0.824分(P<0.05)。  结论  对疫情的易感性意识有助于提升护生的应急素养水平。高校应关注护生的风险感知现状,并根据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护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应急素养水平。
不同角色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体验现象学研究
赵丽爽, 谭丽萍, 刘鹏程, 黄慧, 李泽青
2023, 41(4): 452-45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2
[摘要](9) [HTML全文](1) [PDF 1665KB](2)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角色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体验特点,以便为护理人员负向心理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方法  基于信息饱和原则,在2022年7—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不同角色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QSR Nvivo 11.0软件整理、分析访谈资料。  结果  共纳入18名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其中管理者、非管理者各9名。依据访谈材料确定出4个树状节点:工作感的积极导向、支援过程中的负向体验、负向体验的影响因素和心理调节措施;高频词汇是“问题”“工作”“影响”“心理”“压力”和“沟通”等;在“负向体验的影响因素”树状节点中最重要的子节点是“管理压力”;在“心理调节措施”树状节点中最重要的子节点是“自我释放途径”;在“工作感的积极导向”树状节点中最重要的子节点是“价值感”;在“支援过程中的负向体验”树状节点中最重要的子节点是“担心”。护理管理人员负向消极的矩阵编码单词数占比大于非管理人员,正向积极的矩阵编码单词数占比小于非管理人员。  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线应急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趋向,其中管理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应在应急工作中针对护理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心理调整干预策略。
2019—2021年上海市某区社会举报职业健康行政处罚案件分析
段洪彬, 方馨, 胡兴华
2023, 41(4): 458-46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3
[摘要](9) [HTML全文](0) [PDF 479KB](2)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某区社会举报的职业健康行政处罚案件,为职业病防治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汇总该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2019—2021年受理的社会举报行政处罚案件,并进行分类讨论。  结果  2019—2021年上海市某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受理的社会举报职业健康行政处罚案件涉及企业41家,共发现违法行为148项。其中涉及职业健康检查57项(占38.5%)、企业34家;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问题49项(占33.1%)、企业29家;涉及职业病防护设施42项(占28.4%)、企业23家。所处罚企业大都为小型和微型企业,共占92.7%(38/41)。行业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80.5%,33/41)。案由以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占54.4%,31/57),以及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占55.1%,27/49)居多。  结论  小微制造业企业对职业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应加强此类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增强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
铁路职工现场心肺复苏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张欢, 刘春艳
2023, 41(4): 461-46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4
[摘要](10) [HTML全文](1) [PDF 798KB](0)
摘要:
  目的  普查铁路职工现场心肺复苏术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为下一步培训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方法  2022年5—7月,对太原铁路系统23个单位的13 957名铁路职工开展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及《2020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自制调查问卷,调查铁路职工的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和培训意愿,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心肺复苏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果  铁路职工心肺复苏知识问卷的平均得分为(61.33 ±22.99)分,60分以下的人数为4 723人(33.8%),80分及以上3 602人(25.8%),其中现场心肺复苏术包含的步骤、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3项得分最低,正确率分别为21.9%、27.6%和2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相比男性,女性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平均得分提高6.125分;(2)相比<25岁职工,31~40岁、41~50岁、51~60岁职工得分分别降低3.278、3.769、7.457分;(3)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职工得分分别升高9.105、16.017、21.868、27.068分;(4)相比机务系统,车务、客运、运输辅助、电务、供电系统职工分别提高4.208、4.652、5.150、5.767、11.605分;(5)相比干部,工人得分降低6.389分;(6)相比工龄<1年的职工,工龄1~5年的职工提高6.387分;(7)相比家属有心脏病史的职工,家属无心脏病史的职工降低3.367分;(8)相比未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职工、未遇见过抢救场景的职工,接受过培训、遇见过抢救场景的职工得分分别提高17.526、3.981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铁路职工对现场心肺复苏术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铁路各单位应重视心肺复苏术的普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运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推进铁路职工心肺复苏术培训工作。
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考核情况分析
陈允菊, 季晓庆, 汤玉华, 张萍
2023, 41(4): 467-47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5
[摘要](18) [HTML全文](1) [PDF 641KB](1)
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为提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卫生行政部门实行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0—12月,根据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的要求,结合职业健康检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职业病诊断标准,采取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现场实地检查、现场实操、现场复核等方式,了解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  南京市共有22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其中公立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家,民营机构15家,分布于全市10个区,有2个区尚没有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21年全市共完成职业健康检查人员257 020人,检出职业禁忌证3 326例,检出率1.29%;检出疑似职业病30例,检出率0.01%。22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5个模块不达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质量管理体系、专业技能考核与实验室间比对、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质量控制、信息报送、组织架构,不达标率依次为23.26%、12.12%、9.44%、7.95%、0。民营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模块的不达标率以及5个模块的总不达标率均高于公立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项考核指标中,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的平均不合格项分别为5项和8项。  结论  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网络已基本成型,但分布不甚均衡;应重视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强化机构能力建设,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以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
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用现状和优化策略研究
朱得旭
2023, 41(4): 472-47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6
[摘要](11) [HTML全文](2) [PDF 898KB](1)
摘要:
  目的  进一步维护上海市医院安全管理秩序,研究提升医院安防系统和安保设施建设应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100家二级(含)以上医院,使用统一的检查表,对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查阅所调查医院的技防建设文件资料,分析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果  上海市中心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已完成基础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视频监控、出入口管理、入侵和紧急报警、停车管理等)建设,100家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整体完备度平均达50%以上,“国标”总体达标程度中最高的医院为93.80%,最低的为1.15%,平均53.00%;“地标”总体达标程度中最高的医院为89.40%,最低的为0.81%,平均51.89%。但各个医院的出入口管理、入侵和紧急报警、电子巡查等安防子系统达标程度不高(均低于50%),智能安防系统建设集成度较低。  结论  应针对发现问题对标整改,从强化安防系统规划设计、提升医院安防系统应用效能、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应用等方面施策,不断提高安保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上海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
基于解释结构建模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刘文娇, 王志萍, 张海东
2023, 41(4): 478-48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7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916KB](1)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加强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危机管理4 R理论,从应急预备、预案、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提取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建模(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确定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层次结构,再通过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cross-impact matrix multiplication applied to classification,MICMAC)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策略。  结果  确定出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的12个影响因素。其中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组织调度既是影响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最根本的深层因素,也是驱动力最强的因素;控制毒物、危险区隔离是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置中最关键的直接因素。  结论  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中应优先进行毒物控制和危险区的隔离;同时,应加强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和组织调度等方面的建设。
基于协同治理理念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金珊, 王国强, 罗蔓, 何淑通
2023, 41(4): 483-48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8
[摘要](6) [HTML全文](2) [PDF 782KB](1)
摘要:
  目的  构建准确、有效、易操作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评估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促进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初步确定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函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38,两轮后所有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20,且专家的和谐系数较好。确定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机构设置”(权重0.209 6)、“体系建设”(权重0.246 3)、“现场救治能力”(权重0.297 8)、“质控管理能力”(权重0.246 2);在二级指标中,“网络布局”“应急响应能力”“管理制度建设”的组合权重位列前三名,分别为0.156 9、0.129 2、0.102 1;在三级指标中,“构建省、市、县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区域内院前院内急救信息数据共享”“按分级分类救护原则建立响应机制”“‘120’呼救电话接听率和出车率情况”“公众对‘120’电话的知晓情况及满意度”的组合权重列前5,分别为0.062 8、0.062 8、0.051 7、0.051 7、0.047 6。  结论  以现场救治能力为核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离不开完善的体系建设、质控管理和机构设置。应根据各级指标权重排序结果,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
三级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魏吉利, 邢焕民, 付丽英, 石晓霞, 杜灿灿, 闫凡, 刘纬华, 张红梅, 王梅云
2023, 41(4): 489-49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9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796KB](2)
摘要:
  目的  构建适用于我国三级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专家小组会议和德尔菲函询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87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72、0.621(P<0.001),最终形成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74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指挥与管理(权重0.209)、应急信息沟通(权重0.123)、应急安全(权重0.092)、预检分诊(权重0.209)、紧急应变(权重0.034)、应急人力资源(权重0.123)和应急装备物资(权重0.209)。  结论  构建的三级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为调查、规范和提升三级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核应急医学救援演训中伤员去污洗消处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卢丙慧, 王成, 郝玉徽, 王军平, 王涛
2023, 41(4): 495-49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0
[摘要](19) [HTML全文](0) [PDF 764KB](7)
摘要:
放射性污染伤员的去污洗消是核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环节,是开展相关演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核应急医学救援演训中伤员去污洗消的实践经验,对于去污洗消实践中人员的分级防护、伤员污染的控制标准、辐射检测的方式方法、污染伤口及身体孔洞部位的处理等一些在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若干模糊、界定不清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去污洗消的原则、工作流程,着重对洗消实践中个人辐射防护、洗消标准的把控及辐射检测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贴近实际的建议,并对实践中的其他受制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实验研究
2019—2021年甘肃省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室间比对结果分析
董梅英, 谢迎春, 孙建云, 李拥军, 王玉霞, 骆姗
2023, 41(4): 499-50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1
[摘要](13) [HTML全文](2) [PDF 572KB](5)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评估该省各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质量。  方法  选择2019—2021年间参加甘肃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间比对的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物、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化学物,生物材料中金属类化学物,以及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2021年参加比对项目共272项,上报242项,合格220项,合格率为90.9%。工作场所中空气中有机物、金属、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中金属,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1.4%、88.6%、97.9%、92.9%、80.8%。甲级、乙级机构间、公立、私立机构间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年中考核项目的合格率和参加机构数逐年上升,合格率从82.69%上升至93.48%,机构数量也从13家升至28家。  结论  甘肃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检测水平较高,但实验室检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应加大对各实验室的投入和管理。
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4种酰胺类化合物
张晶, 王翔, 赵忠林, 郭盈, 吴江
2023, 41(4): 503-50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2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1132KB](1)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尿中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N,N-二甲基乙酰胺(N,N- dimethylacetamide,DMAC)、N-甲基甲酰胺(N-methylformamide,NMF)和N-甲基乙酰胺(N-methylacetamide,NMAC)的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  方法  取10.0 mL尿样,加入3.6 g NaCl溶解,再加入2.0 mL异丁醇进行涡旋萃取,经毛细管柱HP-Innowax(30 m × 0.32 mm × 0.50 μm)分离,氮磷检测器检测。  结果  4种待测物浓度在0.20 ~ 5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9 5 ~ 0.999 9之间。检出限范围0.02 ~ 0.04 μg/mL,定量下限范围0.08 ~ 0.20 μg/mL;在空白尿样中添加0.5、10.0、40.0 μg/mL 3个水平的混合标准溶液时,各待测物的回收率为92.0% ~ 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2% ~ 6.6%;尿液在- 18 ℃条件下至少可放置14 d。  结论  建立的尿中4种酰胺类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用于职业工人尿样中DMF、DMAC、NMF、NMAC的同时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四乙基铅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前处理优化研究
宁攀良, 丁建东, 肖梅, 朱定姬, 朱杰, 李燕, 何宗剑
2023, 41(4): 508-51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3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531KB](1)
摘要:
  目的  对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四乙基铅的溶剂解吸-微量酸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  方法  选择新的四乙基铅解吸试剂,调整消解时间,通过实验计算前处理优化后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四乙基铅的检出限、加标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等,并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前处理过程中选择正己烷作为解吸剂,使用10 μL浓硝酸消解60 min。前处理优化后,检出限为0.001 3 μg/mL,实验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3%,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7%,符合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的相关要求。与国家标准方法比,浓硝酸用量少、实验空白低,回收率高。  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操作更简便、试剂空白值低、结果重复性好、样品加标回收率高。
胶体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铟方法研究
邓玮淳, 林潮鑫, 颜旭霖, 陈叙杰, 谢明珠
2023, 41(4): 512-51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4
[摘要](12) [HTML全文](1) [PDF 617KB](1)
摘要:
  目的  使用胶体钯作为基体改进剂,优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GFAAS)测定血铟的方法。  方法  采用纳米级胶体钯基体改进剂组合,用混合加入法测定血铟含量。  结果  该法在0.55 ~ 40.00 μg/L的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 1;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55 μg/L;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7% ~ 5.75%,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20% ~ 6.05%;加标回收率为84.5% ~ 105.0%。测定血铟标准物质,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  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易行,胶体钯能有效消除基体干扰,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生物材料检测的要求,在职业健康(生物材料)检测中应用此方法能达到批量、快速检测的目的。
案例剖析
急性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中毒2例报道
闵利, 杨梅
2023, 41(4): 516-51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5
[摘要](12) [HTML全文](3) [PDF 501KB](2)
摘要:
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中毒临床罕见。回顾性分析了2例急性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在接触该化学试剂后出现抽搐、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病例2以持续性头晕、视物模糊、重影为主要症状。经氧疗、糖皮质激素、高压氧、抗癫痫、保护重要脏器等治疗后,两名患者痊愈出院。建议在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中毒救治过程中尽早脱离中毒环境,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减轻脑水肿,条件允许时尽早开始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述
职业人群噪声性听力损失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何磊磊, 任东, 姜晓梅, 徐新华, 崔涵淼, 彭宇, 李志, 樊景春
2023, 41(4): 519-52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6
[摘要](13) [HTML全文](5) [PDF 736KB](2)
摘要:
职业人群听力损失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关于职业人群听力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加,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描述了国内外职业人群听力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通过综合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总结了职业人群的听力损失可由作业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一些影响因素存在协同效应。
甲醛在体外和体内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
裘洪梅, 赵天姿, 吴岸鑫, 金德海, 孙爱婷, 胡松, 陈建武
2023, 41(4): 525-52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27
[摘要](7) [HTML全文](1) [PDF 564KB](3)
摘要:
过量和长期暴露于甲醛,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了解其毒性的机制对于制定甲醛危害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就近几年甲醛在体内外的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提供了有关甲醛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确定在不同暴露情况下甲醛对炎症、氧化应激和遗传毒性的影响。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甲醛对肺、上呼吸道、骨髓和大脑等器官以及细胞都具有毒性作用。甲醛暴露的致病机制可能主要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相关。
2009—2018年中国职业病发病规律及特征
王海涛, 杨荔, 苏亚娇, 秦真威, 张晓彤, 李婵, 朱红茹, 范红敏
[摘要](1118) [HTML全文](352) [PDF 901 KB](114)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2009-2018年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找相关文件进行职业病发病数据的收集,对我国2009-2018年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度病种构成的差异。 结果 2009-2018年我国共确诊职业病270 254例,其中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35 553例(占87.16%)、职业性化学中毒15 589例(占5.77%)、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9 047例(占3.35%)、职业性传染病3 883例(占1.4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 232例(占0.83%)、职业性皮肤病1 320例(占0.49%)、职业性眼病1 258例(占0.47%)、职业性肿瘤870例(占0.3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43例(占0.05%)、其他职业病359例(占0.13%)。其间,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肿瘤发病无明显升高或下降趋势;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发病人数呈增长的趋势;化学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人数呈下降的趋势。 结论 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职业接触的化学物品危害较大。耳鼻喉口腔疾病等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的职业病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
俞文兰, 孙道远
[摘要](783) [HTML全文](285) [PDF 693 KB](39)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救治一线女护士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她们的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风险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护护士身心健康是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对一线女护士的工作状态、心理应激障碍及其健康风险的分析,提出及早开始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树立职业信念、加强女性护士的劳动保护等心理干预对策建议,供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参考。
钴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刘武忠, 王剑明, 张红, 黄沪涛
[摘要](977) [PDF 424 KB](35)
摘要:
钴是一种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在生产中也有极为广泛的用途。钴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过量摄入钴可对机体造成多种毒性效应。综述了钴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其健康危害,包括一般毒性效应、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与发育毒性,以期提高人们对钴暴露人群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研究钴的健康效应提供方向。
我国尘肺病防治发展历程与展望
李智民
[摘要](810) [HTML全文](246) [PDF 2920 KB](73)
摘要:
对我国尘肺病防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回顾了我国建立的尘肺病防治法规体系、尘肺病以预防为主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开展的尘肺病治疗科技攻关实践,对我国在尘肺病防治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展示。同时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反映我国目前尘肺病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任重而道远。结合国家发布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展望我国尘肺病防治今后的工作和前景,认为通过全国统一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新发尘肺病病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国煤矿尘肺病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樊晶光, 张建芳, 王海椒, 王雪涛, 唐艾华, 刘其才
[摘要](550) [HTML全文](480) [PDF 798 KB](91)
摘要:
尘肺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尘肺病攻坚行动方案,从政府的重视、职业健康政策法规和监管、尘肺病报告数量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我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从尘肺病的预防、诊疗、保障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当前存在尘肺病底数不清、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责执行不到位、防尘技术研究薄弱、尘肺病防治机构及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低、诊断鉴定问题突出、开展尘肺病治疗的基础研究力度不够、工伤保险预防费用比例低、工伤保险区域性不平衡、保障形式单一以及农民工参保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以“源头治理,多管齐下” “加强诊治,促进康复” “人人参保,应保尽保”为重点的多项对策和建议。
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与技术服务质量分析
黄沪涛, 刘武忠, 陈浩, 张英, 王祖兵
[摘要](482) [PDF 461 KB](16)
摘要:

目的  掌握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分析技术服务质量,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上海市20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进行调查,使用标准的检查表对各机构的技术服务报告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对所有机构按资质等级、行业和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时间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分析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和服务质量。 结果  上海市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家,其中甲级机构3家,乙级17家,无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720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50.7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2.09%;仪器设备平均215台/家,检定合格率97.60%;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平均131项/家。2015年度每家机构平均完成466份技术报告,其中评价类报告36份,检测报告431份。甲级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以及四类技术报告的得分均高于乙级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民营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以及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高于民营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时间≥ 5年的机构其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均较<5年的机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各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还有差距。各机构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仍然需要政府支持。

深圳市2006—2015年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分析
郭美琼, 郭翔, 林辉, 何坚
[摘要](432) [PDF 512 KB](3)
摘要: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为做好正己烷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5年确诊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和职业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年间共发生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07例,其中男性77例(占72.0%),患病年龄中位数22(17~52)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群发病例为主(占86.9%),相比散发病例,群发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工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发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散发病例无季节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宝安区,电子、印刷行业的患病比例最高(占89.7%),且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空调密闭无尘车间更易发生。 结论 电子、印刷行业中的小型私营企业应成为正己烷危害的重点监控对象,特别是在冬春季高发季节,应针对存在空调密闭无尘车间的企业加强宣传、监管。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毒病例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某镇125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调查
王磊, 胡英俊, 陈公超, 郁新森
[摘要](127) [HTML全文](39) [PDF 556 KB](7)
摘要:
目的 了解基层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探索社会各方共同管理企业职业卫生的方法, 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治水平。 方法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等法规要求, 制定专门的调查表, 在上海市某镇辖区内企业中随机抽取125家企业, 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进行调查; 之后要求企业整改, 一个月后进行复查。 结果 调查企业中, 微型企业36家(占28.81%), 小型企业88家(占70.41%), 中型企业1家(占0.08%); 职工共5 788人。职业病危害严重、较重和一般的企业各占9.6%、48.0%、42.4%。整改前,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2项检查内容的综合开展率为40.1%, 整改后综合开展率为54.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整改后125家企业制度建立率、职业卫生安全设施总体运行率均不高, 分别为54.2%、54.6%, 且职业病危害一般、较重与严重这三类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设施总体运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企业运行率最低, 严重的最高。 结论 基层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不容乐观。面对小型和微型企业, 政府应当加强普法宣传和监管力度, 集合社会的各方力量, 共同监管, 以提高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医用个体防护装备国内外标准的比较
郎楠, 袁媛, 周静
[摘要](617) [HTML全文](216) [PDF 575 KB](27)
摘要:
目的 指导正确选用国内外的医用个体防护装备。 方法 对国内外医用个体防护装备标准进行检索、收集和整理,形成比较完整的标准数据集。采用关键性能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医用个体防护装备的标准进行比较。 结果 通过比较,我国的口罩标准相对完善,但缺乏医用护目镜技术标准,建议明确其标准。而医用防护服的标准中缺少对微生物渗透的测试,建议进一步完善。在选取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医用个体防护装备时,应详细阅读其防护参数说明。 结论 优先选用符合标准的医用个体防护装备。在物资供应紧缺的情况下,使用功能等效的其他替代品能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
一起群发职业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调查及防治对策
胡烈聪, 叶立和, 范衍琼, 庄小舟
[摘要](313) [HTML全文](102) [PDF 8046 KB](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一起群发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 了解该企业正己烷中毒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 方法 基于职业卫生工程分析、毒物分析及工作场所检测, 分析相关数据, 找出关键控制点。 结果 13名工人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中毒工人使用正己烷体积分数为21.10%的"白电油"进行擦拭工作, 车间相对密闭且缺少通风排毒设施, 部分岗位正己烷检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 最高达274.59 mg/m3。经替换清洁剂及设置局部通风等防治措施, 有毒有害物质的现场检测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结论 降低正己烷浓度的关键控制点是利用低毒或者无毒的清洁剂替代"白电油", 并在产生有毒气体的岗位设置通风设施。
我国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与发展
俞青青, 邢更力
[摘要](1641) [HTML全文](1824) [PDF 981KB](192)
摘要:
随着各类灾害事件不断发生,应急救援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无人机作为新兴产业,因其灵活、智能、安全等特性,逐渐成为应急救援中的新生力量。为了总结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推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对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现状、方式、面临问题、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现阶段我国已将无人机应用于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现场监测与指挥调度、通信中继与搜索救援、物资工具投放与受灾评估等方面。目前无人机救援还面临许多挑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需要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组建专业队伍,促进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联合应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5〕80号
[摘要](2526) [PDF 417KB](185)
摘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