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41卷  第1期

目录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第41卷第1期封面及目次
2023, 41(1): 0-0.
摘要:
专稿: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中毒控制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
张美辨
2023, 41(1): 1-1.
摘要:
毒物危害形势及应对策略
孙承业
2023, 41(1): 2-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1
摘要: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能力建设
周静, 张美辨
2023, 41(1): 4-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2
摘要:
从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一案三制”和中毒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两方面介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进展。我国已初步建成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中毒控制与卫生应急围绕处置规范化、网络服务模式、信息化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和工作,已初步建成在卫生行政机构统筹管理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中毒预防与救治、国家与地方联动的中毒救治网络,推动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我国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面临挑战,亟需加强中毒卫生应急信息化、升级改造中毒救治基地、建立中毒卫生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及化工园区应对能力。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张宏顺
2023, 41(1): 10-1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3
摘要:
突发中毒事件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从法律法规、预案体系、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现状调查
周静, 袁媛, 郎楠, 孙承业
2023, 41(1): 15-1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4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应对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抽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个市(州、区)和70个县的129家疾控机构参与本次调查。对疾控机构应对突发中毒事件的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结果  省级、市级、县级疾控机构专设中毒卫生应急处置部门的比例分别为70.00%(21/30)、34.48%(10/29)和34.38%(22/64),开展的突发中毒事件相关监测内容前三位依次是食源性疾病(95.35%,123/129)、农药中毒(58.14%,75/129)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47.29%,61/129)。省级、市级、县级疾控机构认为毒物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比例分别为70.00%(21/30)、65.52%(19/29)和94.29%(66/70),原因前三位依次是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65.09%,69/106)、技术储备不足(60.38%,64/106)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8.11%%,51/106),仅有24.03%(31/129)的疾控机构能够向医疗机构提供毒物检测服务。动态掌握辖区内毒物危害相关信息的疾控机构仅占29.46%(38/129)。  结论  全国中毒卫生应急处置技术储备不足,特别是毒物检测能力亟待加强。建议各地根据当地毒物危害特点和应对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毒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的升级与实践
郎楠, 张驭涛, 蒋绍锋, 袁媛, 孙承业, 张宏顺, 周静
2023, 41(1): 20-2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5
摘要:
  目的  通过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的系统重构和新技术应用,理顺功能架构、解决数据填报冗余、交互欠友好等问题。  方法  系统分析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卫生应急准备规律,优化填报流程及适应系统网络安全等新要求,采用“微服务”架构网站搭建技术重建新平台。  结果  新平台增加了首页工作中心、中毒舆情和中毒咨询模块,整合了填报和查询模块,重新设计了统计分析功能,修改了部分表单内容,实现了填报、查询、提交、审核、复核等各项功能的有机整合。  结论  升级后的中毒信息平台系统能够更安全、稳定地服务于中毒卫生应急处置与管理,有助于全面、动态掌握全国各级各类中毒卫生应急机构工作状况,为评估中毒卫生能力、科学规划建设提供支持。
毒物数据库及有毒动植物标本库平台系统的信息建设与应用
尹萸, 蒋绍锋, 张宏顺, 孙承业
2023, 41(1): 24-2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6
摘要:
  目的  建立毒物和中毒医学相关信息的广泛覆盖、内容准确的毒物数据库,为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全面、准确、规范的处理各类中毒事件信息,为快速、精准应对各类突发中毒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毒物规范分类,信息数据结构化,建立包括毒物的理化性质、毒性、现场处理、现场抢救、临床治疗等内容的数据库构架。选用可靠的信息来源,经收集、整理、审核、入库、发布等步骤,完成数据库信息内容建设。利用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两种方式提供数据查询功能。  结果  本数据库由30个信息单元模块、500多个数据集组成,拥有16 720种毒物的文字信息和7 053张毒物图片信息,还包括中毒控制相关信息20 633条。  结论  本数据库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毒物数据库,能为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和中毒病人救治提供最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
我国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常用解毒药储备调查与机制完善的思考
周静, 郎楠, 袁媛, 孙承业
2023, 41(1): 28-3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7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常用解毒药储备、使用、调用等情况,为解毒药生产、研发、储备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全国省、市、县的150家省级中毒救治基地及省级、市级、县级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基于2018年全国中毒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对解毒药储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36家医疗机构填报了解毒药储备情况,124家填报了解毒药储备清单。医疗机构解毒药实物储备比例为79.41%(108/136),按期更新率为92.65%(126/136)。调查目录中24种解毒药中有14种的机构储备率低于10.00%。认为解毒药储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比例为43.38%(59/136)。断货为影响医疗机构解毒药储备的主要问题,比例为44.12%(60/136)。调查反馈解毒药种类少的机构比例为63.24%(86/136)。  结论  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的解毒药储备存在困难,药物和种类不能满足日常救治和卫生应急需求。解毒药生产、供应、储备亟需优化,需加大解毒药研发支持,建立解毒药审批绿色通道,完善解毒药储备信息获取途径。
2011—2020年农药中毒咨询病例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蒋绍锋, 尹萸, 张驭涛, 何仟, 程博文, 马沛滨, 周静, 孙承业, 张宏顺
2023, 41(1): 33-3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8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农药中毒咨询病例特征、农药中毒的毒物谱,探讨农药管理规定对农药中毒控制的影响,为农药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筛选2011—2020年全国农药中毒咨询病例数据,对时间、地区、农药中毒种类、性别和年龄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政策对农药中毒的影响。  结果  2011—2020年全国中毒咨询热线共收集农药中毒咨询病例16 683例,男女性别比1.28∶1,居于前5位的省份是河南(2 428例,占14.55%)、河北(1 635例,占9.80%)、山东(1 435例,占8.60%)、安徽(1 304例,占7.82%)、江苏(926例,占5.55%),农药中毒病例逐年下降,每年病例最多集中在5月份。杀虫剂引起的中毒为最多,有9 469例,占总病例数的56.76%;其次为除草剂中毒,中毒病例4 371例,占26.20%;杀菌剂中毒1 609例,占9.64%。因自服、误服、意外事件和职业接触4类主要原因而中毒的病例数为15 786例。自服中毒占比最高,有7 763例,占46.53%;其次为误服,有4 438例,占26.60%;职业接触2 850例,占17.08%。不同原因中毒病例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更多为职业接触,女性更多为自服。误服是6岁及以下婴幼儿最主要的中毒原因,男女性别比2.56∶1;自服中毒和职业接触中毒则是18岁以上成人主要的中毒原因。  结论  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明显,剧毒高毒农药禁限用后,病例明显减少。政策干预对农药中毒控制效果显著,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开展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2004—2021年我国急性职业中毒报告事件特征分析
袁媛, 何仟, 王丹, 周静, 郎楠, 尹萸, 张美辨, 孙承业
2023, 41(1): 37-4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2004—2021年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生规律,为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处置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04—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从中提取发生年月、发生地区、中毒人数、死亡人数、职业危害因素、行业、企业规模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4—2021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528起,中毒5 426人,死亡600人,病死率为11.1%。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云南省和四川省报告事件数居前5位,共报告事件301起,占全国报告总数的57.0%。8月份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为64起(占12.1%),死亡89人(占14.8%)。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导致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占所有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的69.9%,这两类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事件死亡人数的82.0%。一氧化碳、硫化氢中毒占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数的82.9%;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和硫酸二甲酯中毒占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数的57.8%。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居前3位的行业门类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共占事件数的70.6%,死亡人数居前3位的行业门类为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占67.5%。小、微型规模企业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事件数的38.3%和31.4%;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病死率相近,分别是18.7%和18.6%。  结论  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病死率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监测及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
2017—2021年我国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特征分析
张驭涛, 蒋绍锋, 郎楠, 何仟, 张宏顺
2023, 41(1): 43-4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0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化学品中毒发生状况,为制定化学品急性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7家监测医院的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中毒发生时间、地区、人群、毒物种类、中毒原因、接触途径与转归等进行分组,采用Excel、R 4.0.3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7—2021年化学品急性中毒病例为11 724例,包括住院病例5 602例,门急诊病例6 122例。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占总病例数的70.46%(8 261例),日用化学品占7.89%(925例),其他化学品占21.65%(2 538例)。中毒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72.69%的中毒病例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人,随文化程度增加中毒病例数下降(P < 0.01)。急性化学品中毒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农民(占26.34%),其次是工人(占13.37%)和自由职业者(占8.5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冬春季高发,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无明显季节趋势。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黑龙江(占24.58%)、四川(占16.13%)、贵州(占14.96%)。意外中毒占总病例数的81.21%,职业接触为第2位的中毒原因,占总病例的8.38%,各毒物的中毒原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意外中毒多见于一氧化碳中毒,职业接触中毒和有意中毒(自杀、投毒等)多见于其他化学品中毒。83.34%的急性化学品中毒患者离院时已痊愈或好转,死亡者占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数的0.48%。随着年龄增长,病死率增加;日用化学品病死率最高(1.19%)。  结论  急性化学品中毒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在特定毒物、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建立更健全的中毒监测机制,制定更科学精准的中毒防控策略。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策略探讨:以“国家(山东)队”为例
王佃国, 王珊珊, 孟冲, 王海明
2023, 41(1): 49-5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1
摘要:
剖析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建设和发展历程,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探讨存在的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完善、队员卫生应急素养参差不齐、学科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医院建设发展规划,完善队员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培训演练效果,鼓励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打造应急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级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及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建设运行与能力提升的探析与实践:以“国家(重庆)队”为例
王世松, 涂枫
2023, 41(1): 52-5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2
摘要:
对国家(重庆)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近年来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运行机制、物资方面和人力资源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预案实操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低、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是队伍运行的主要问题。建议在预案制定、信息化建设、队伍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升队伍应急处置能力。
化工园区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工作思考
乔莉, 张劲松
2023, 41(1): 56-5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3
摘要:
化工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和高风险的特点,化工园区的建设使得原来的松散布局变为政府主导下的集中管理。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以及医学救援标准化。即便如此,化工园区由于其产业的特点,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各园区应制定相应的化学品中毒事件的应急救援体系。其中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救援基地,是承担突发中毒事件中伤员救治的主要机构,必须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具备激增应急救治的能力,为中毒卫生应急医疗救援做好必要准备,以应对各种突发超出快速部署能力的事件。
调查研究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TRIOBP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的相关性研究
高云霞, 张晋蔚, 李燕茹, 丘丛玺, 阮燕梅, 张玉侠, 叶翠萍, 王致
2023, 41(1): 60-6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4
摘要:
  目的  分析肌动蛋白结合蛋白TRIOBP基因的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关系,探索人群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遗传学机制。  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12月汽车制造工厂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噪声暴露工人,将双耳高频听力阈值超过25 dB的工人作为高频听力损失组,根据年龄、噪声接触情况和工作岗位等变量进行匹配,选择双耳任一频段(500、1 000、2 000、3 000、4 000、6 000 Hz)的听力阈值低于25 dB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每组234人。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信息、职业史、个人史、既往史、体检结果和空腹全血样本,对两组工人的血样进行TRIO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RIOBP的遗传变异与NIHL(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频听力损失组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工人接触过混合溶剂,睡眠时间延长(P < 0.05);对照组比高频听力损失组有更多的工人有听觉系统症状、ALT异常和LDL-C异常(P < 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RIOBP基因的5个SNP均不是NIHL易感性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混合溶剂接触、睡眠时间、听觉系统症状、ALT及LDL-C异常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尚不能认为TRIOBP的遗传变异与NIHL的易感性相关。
劳动密集型企业流水线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晓艺, 陈惠清, 杨敏, 郭垚, 霍少雪, 徐鼎
2023, 41(1): 67-7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流水线作业工人职业紧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9年8—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佛山市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1 420名流水线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进行职业紧张测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228份,有效回收率为86.48%。研究对象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02%(516/1 22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铝材制造业组出现职业紧张的风险是电子制造业组的2.199倍(P < 0.01);轮班作业组出现职业紧张的风险是白班作业组的1.745倍(P < 0.01);本岗位工作年限为5~9年、≥ 10年组出现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 1年组的0.645和0.468倍(P < 0.05);平均月收入≥ 5 000元组出现职业紧张的风险是 < 3 000元组的6.186倍(P < 0.01)。  结论  劳动密集型企业流水线作业工人职业紧张水平较高;建议企业合理安排员工岗位,健全绩效制度,针对轮班作业、本岗位工作年限较短和平均月收入较高者进行正念减压疗法,以缓解其职业紧张水平。
瓶装饮料制造企业工人噪声暴露及高频听力损失关系分析
潘文娜, 刘可平, 冯简青, 陈浩
2023, 41(1): 73-7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6
摘要:
  目的  调查珠三角某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工人噪声暴露情况,分析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该市7家瓶装饮料制造企业中接噪工龄≥1年的569名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工人的噪声暴露情况、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和高频听力损失(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HFHL)检出情况,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和职业特征对接噪工人HFHL的影响。  结果  该市瓶装饮料制造企业生产线噪声声级为72.3~96.7 dB(A),38.49%岗位噪声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工人HFHL双耳高频听力损失为109人,检出率为19.16%,高频听力损失组工人(n=109)的接噪声级、CNE、接噪工龄、年龄均高于听力正常组(n=460)(P < 0.01)。存在噪声危害的岗位主要有包装岗位、灌装岗位、配料投料岗位、吹瓶岗位,灌装岗位、吹瓶岗位工人的接噪声级、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均高于其他岗位工人(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CNE每增加1 dB(A)·年,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风别增加至原来的1.034、1.444倍(P < 0.05);相比没有设置防护设施,有设置防护设施的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减少至原来的0.074倍(P < 0.05);相比从不佩戴护耳器,偶尔、经常佩戴护耳器的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减少至原来的0.357、0.254倍(P < 0.05)。  结论  灌装工和吹瓶工是瓶装饮料制造业的高危岗位,吹瓶工更甚。应采取提高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工人的接噪时间,监督工人做好护耳器的佩戴,加强吹瓶岗位的防噪管理,以确保接噪工人不发生HFHL。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规范化培训护士职业态度现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许华娇, 张瑛, 吴玲玲, 蒋连青, 沈卫红
2023, 41(1): 79-8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7
摘要:
  目的  调研疫情背景下上海市规范化培训护士领悟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当前形势下,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22年4月,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三所公立综合医院的332名规范化培训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调研规培护士的一般资料及疫情防控相关行为、职业认同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对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得分为(108.44±19.94)分,其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自我反思、职业社会支持、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认知评价和职业社交技能;规培护士领悟社会支持总分(61.74±12.54)分,各维度中朋友支持得分最高,家庭支持得分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新冠疫情时期,相比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规培护士其职业认同感得分降低9.058分(P < 0.001);规培护士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知晓度每上升一个等级(了解、熟悉、掌握),其职业认同感得分则提高3.339分(P=0.003);相比无相关经历者,有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经历或有管控区域抗疫经历的规培护士,其职业认同感得分分别提高6.491分(P < 0.01)、4.343分(P=0.005);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每增加1分,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平均增加1.064分(P < 0.001)。  结论  2022年上海市疫情期间,规培护士职业认同感及领悟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水平。建议家庭、单位及社会各界给予规培护士更多支持和关爱,各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护士用人机制,多措并举增加规培护士疫情防控知识的储备,鼓励规培护士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提升其职业认同度。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
胡娴, 邢映红, 袁华敏
2023, 41(1): 85-8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8
摘要:
  目的  分析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放射职业防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2021年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1 243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将职业类别为介入放射学的514人作为介入组,职业类别为诊断放射学的729人作为普放组。对两组人员的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dic+r)、无着丝粒体(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进行分析。  结果  介入组dic+r为(0.03±0.23)%,ace为(0.01±0.13)%,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为2.335%,均高于普放组的(0.01±0.09)%、(0.00±0.05)%、0.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不同性别的工作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40岁以上人员的Dic+r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高于≤ 40岁的人员(P < 0.05);介入组人员的Dic+r、ace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均有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 < 0.05)。  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检出率高于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需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职业健康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障其健康与职业安全。
不同剂量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倪童天, 陈影, 朱晓娟, 车在前, 马丽, 赵冰, 周伟君, 毛恩强, 陈尔真
2023, 41(1): 88-9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对机体炎症指标和脏器功能的改善状况。  方法  根据是否使用血必净和不同使用剂量,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70)、小剂量血必净治疗组(n=61)和大剂量血必净治疗组(n=53)。3组患者均按照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治疗,包括液体复苏、去除病因和器官功能维护等措施。常规治疗组不使用血必净;小剂量组使用血必净剂量为100 mL/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7 d;大剂量组血必净剂量为200 mL/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7 d。比较3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器官功能指标评分、接受有创呼吸支持治疗的比例及时间、预后指标等。  结果  大剂量组患者治疗一周后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 < 0.05),而小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血必净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9.59±7.43)d]短于其他两组(P < 0.05);小剂量血必净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15.83±15.18)d]虽然较常规治疗组[(20.96±23.29)d]有下降,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大剂量组的开腹手术率降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 < 0.05),但3组患者在胰腺坏死评分和死亡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小剂量血必净治疗组在这4项指标上与常规治疗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大剂量血必净治疗能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和脏器功能,改善病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
不同风险评估方法在某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和噪声危害评估中的应用比较
刘蒙蒙, 张健, 曾强
2023, 41(1): 93-9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0
摘要:
  目的  比较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ICMM风险评估模型和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在某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和噪声危害评估中的应用,为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石材加工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天津市某石材加工企业为调查现场,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监测和噪声声级测量,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粉尘和噪声暴露岗位的健康风险,比较评估结果的差异。  结果  该企业主要采用的原料是天然大理石荒料,针对粉尘的工程防护措施较为完善,但是未设置工程降噪设施,工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意识较差。关于粉尘危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和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的评估结果显示,各大理石粉尘危害暴露岗位的风险比值均为1级;ICMM模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1级,其余岗位均为2级。关于噪声危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的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2级,其余岗位均为3级;ICMM模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4级,其余岗位均为5级;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抛光操作和补胶打磨岗位为1级,其余岗位均为2级。  结论  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均能用于石材加工企业的粉尘和噪声的风险评估。ICMM模型易于高估风险,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使用相对简单,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能全面考虑各项要素,评估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
应急管理
无人机应用于化学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的PEST-SWOT分析
唐侍豪, 李欣, 张晋蔚, 麦秋苑, 梁嘉斌, 周丽屏, 王致
2023, 41(1): 98-10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1
摘要:
  目的  总结无人机在化学中毒应急处置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无人机产品特性分析,结合实践经验,建立PEST-SWOT(p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模型,对无人机用于化学中毒处置的内部和外环境因素做定性分析。  结果  我国利用无人机进行化学中毒应急处置的经验尚少。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4个方面,无人机在化学中毒应急的应用领域中都具有较为鲜明的优势和一定的劣势,同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潜在的威胁。  结论  无人机作为智慧应急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可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应从多个层面,制定有利于无人机参与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援的政策,提高救援效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消防员的个人防护
张立安, 王慧飞
2023, 41(1): 104-10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2
摘要:
为了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的能力,通过分析消防救援队伍在处置涉及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重大传染病疫情)任务中个人防护的现状,指出当前消防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防护水平的不足之处,并从公共卫生知识储备、防护意识、个人防护装备选择与使用、针对性防护演练四个方面总结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水平的对策,同时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演练模式,以期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监管与实践
采用Excel软件拟合辐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的方法初探
高朝贤, 杨学琴, 李丽梅, 张文, 冯文艇, 易娟, 惠长野
2023, 41(1): 108-11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Excel软件拟合辐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的方法。  方法  基于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在Excel中建立数据输入的方法,设计数据处理的公式,用最小二乘法函数拟合4种常用的辐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用最大似然法拟合二次多项式曲线,并分别与SPSS软件和CABAS软件拟合曲线比较;用Excel拟合曲线的方法验证教材和权威学术期刊中剂量-效应曲线拟合的示例,比较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法拟合的二次多项式曲线在剂量估算模拟应用上的差异。  结果  用Excel设计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出4种常用的辐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其参数与SPSS软件拟合的曲线一致,最大似然法拟合的二次多项式与CABAS软件拟合的曲线一致;用Excel拟合曲线的方法所得的曲线参数与文献中示例的曲线拟合参数一致。  结论  Excel软件可用于辐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的拟合和建立,方便实验室生物剂量估算,特别适合大批量样品的估算。
基于危险化学品类型分析危险性分类与运输分类的异同
浦征宇, 黄朝峥, 陈雨霜
2023, 41(1): 113-11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4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内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类与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中运输分类的异同,探究《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使用中出现的疑问,为有关化学品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使用提供建议。  方法  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中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比较相同类型化学品的危险性分类情况,探究危险化学品与危险货物分类结论的异同。  结果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危险化学品危险类别基本与GB 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分类情况一致,但少量化学品如五氧化二钒(熔融状态)-片钒、乙酸溶液[10% < 质量分数≤ 25%]等的危险性分类与其运输分类结论不一致。  结论  建议根据危险化学品与危险货物在实际管理中危险性的区别,使用相应分类体系进行判断分类,确保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述
低浓度苯的职业危害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乃兴, 王佃鹏, 冯广权, 林大枫, 郭妍, 邓丽丹, 杨祥丽, 李培茂, 张志敏, 张文, 冯文艇
2023, 41(1): 117-12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5
摘要: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有机溶剂中毒性职业病中占比最高的一类职业病。由于近年的工业升级改造,化工生产都改以低浓度苯作为工业原料,但苯的低浓度使用并不能完全消除其对健康的危害,反而给职业危害预防带来更复杂的考验。综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苯对人体神经系统、骨髓造血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肝脏的损害和致癌作用,分析了苯的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等,认为在进行苯中毒的防治时,需尽快探索出针对低浓度苯的职业危害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寻找到准确可靠的早期诊断效应标志物等,以期为低浓度有机溶剂暴露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碳纳米管诱导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张佳震, 杨洋, 张小利, 李波, 章静
2023, 41(1): 122-12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26
摘要: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近年来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大量应用,但其对人体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如皮肤接触引起过敏,呼吸道吸入可能导致肺纤维化、肉芽肿或间皮瘤甚至肺癌的形成等。CNTs诱导的肺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得到完全研究和阐明。据此,对CNTs如何发挥其促纤维化作用做了综述,将CNTs诱导的肺纤维化分为两个阶段和四种重要机制:急性炎症早期阶段通过激活炎症小体与NF-κB信号通路产生IL-1β、IL-18和OPN等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发展;炎症晚期肺纤维化阶段可以激活TGF-β1与Erk信号通路来促进纤维化的形成。通过将CNTs诱导肺纤维化的四种重要机制进行衔接与梳理,以期为临床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