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

俞文兰 孙道远

引用本文: 俞文兰, 孙道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2): 106-108, 151.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2.0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

+ 更多信息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4
  • HTML全文浏览量:  292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23
  • 刊出日期:  2020-04-2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

    作者简介: 俞文兰(1967—),女,硕士,研究员
  •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 100050
  • 2.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8BRK038)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救治一线女护士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她们的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风险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护护士身心健康是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对一线女护士的工作状态、心理应激障碍及其健康风险的分析,提出及早开始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树立职业信念、加强女性护士的劳动保护等心理干预对策建议,供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高度不确定性和社会危害性,引发了群体性的焦虑和恐慌情绪。为了迅速阻击疫情,湖北省集结了几乎全省所有相关的医疗资源,全国各地也纷纷派出多支医疗队前往救援,而外地驰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中,女性护士约占三分之二[2]

    • 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面临着很大的护理压力。在隔离病房,女护士往往身担数责,不但要承担患者的治疗,还要护理患者的生活日常,一些病重和年老患者的进食、上厕所也由她们来负责照顾。护士的工作每天分上午班、下午班、夜班,24 h“三班倒”,尤其在护理重症病人时需要长时间连续观察与监控病情变化,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需要高度专注和情感投入。

    •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 - CoV)相似度高且更具传染性[3],给一线救援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自己、家人和同事被感染。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发布信息[2],截至2020年2月20日,全国476家医疗机构有3 387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一线护士目睹一批批感染者或同行同事被送入病房、抢救或死亡,心理压力很大,加上长时间超负荷的连续工作导致的过度疲劳,穿戴防护用品和过度消毒带来的不适感和人际距离感,以及网络上满屏的负面信息,使得她们处于超高的心理负荷之中。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童俊认为: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女护士)的心理应激主要表现为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面对大量涌入的患者感到压力、无助和恐惧,对自己和家人患病的担忧与愧疚; 对何时是尽头的不确定感、压抑和耗竭; 看到同事被感染后的悲哀和无助等[4]

    • 长时间的应激障碍可引发严重的生理问题,如慢性疲劳、失眠、头痛、肌肉酸痛、胃溃疡等心身疾病。一项针对卫生系统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人员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有14.7%的救援人员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出现心身疾病,表现为皮肤过敏、大量脱发、经常咳嗽、内分泌失调、慢性咽炎、口腔黏膜溃疡、慢性头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肠炎、腰酸背痛等。救援人员心身疾病的发生率与事件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危险程度存在相关性[7],突发事件越严重,应急救援人员的心身疾病发生率越高,病情可能越严重。

    • 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危机干预是避免护士在日后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保障她们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

      任清涛等[9]对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在干预前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持续工作时间、神经质型性格特征(EPQ-N)、现场接触时间、消极应对等; 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外向型性格特征(EPQ-E)、工龄、应激史。干预后1个月,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持续工作时间、EPQ-N、消极应对、现场接触时间; 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心理危机干预、EPQ-E、社会支持及利用度、积极应对、应激史。干预后6个月,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消极应对、EPQN、持续工作时间、现场接触时间; 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心理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及利用度、EPQ-E、应激史。

      因此,疫情中的干预措施应当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采取分批轮换的方式减少持续工作时间、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往、建立社会支持、提供心理热线或在线咨询、鼓励护士积极应对、提供可口的饭菜保证她们的营养摄入等,也包括对她们的家庭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女护士要重点关注,给她们提供情绪表露与情绪发泄的机会,情绪表露可以使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时得到改善[10]。一线护士的心理危机可能出现在救治任务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救治任务结束之后,因此疫情结束后应继续开展心理干预,跟踪、随访,关心、帮助她们重拾生活信心,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 女性护士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有其特殊性,要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疫情隔离病房的女护士们无法与外界接触,单位要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一些生理期必要的用品,避免生理期的尴尬与不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阻击战中,各地媒体争相报道怀孕超过30周的护士主动请缨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事迹,这类事迹非常感人,但是护士在孕期参加救治工作风险大,应当从制度上加以杜绝。回顾2003年SARS暴发期间12名孕妇感染SARS-CoV,57%的孕妇在孕期前三个月流产,妊娠中期的5名孕妇中有4名早产; 2014年,11名孕妇感染MERS-CoV,有10名(9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而2019-nCoV与SARS-CoV、MERS-CoV有相似的致病潜力[12],因此应避免孕妇从事一线救援这样的高风险工作,给予特殊的照顾与保护。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15]对孕期和哺乳期接触理化因素的作业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于生物因素职业危害却只有一条“孕期禁忌从事抗癌药物、己烯雌酚生产,接触麻醉剂气体等的作业”,而对其他生物因素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增加“孕期女职工禁忌从事接触生物有害因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条文,强化特殊生理时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