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张宏顺

引用本文: 张宏顺.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1): 10-1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3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 更多信息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1-22
  • 刊出日期:  2023-02-26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 张宏顺(1973-), 男, 硕士, 主任医师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北京 100050
基金项目: 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级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及中毒卫生应急队伍运行项目(131031109000150007)

摘要: 突发中毒事件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从法律法规、预案体系、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English Abstract

  •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的发生频次一直较高,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中,突发中毒事件数量约占所有报告事件数量的20%,死亡人数约占所有事件死亡人数的80% [1],事件发生起数仅次于传染病疫情,位居第二位,但死亡人数位居所有事件第一位。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常常需要卫生健康、安全生产、食品监管等多部门联合进行,中毒卫生应急工作的内容也较为繁杂。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预案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供相关人员工作时借鉴使用。

    • 2007年,我国第一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综合性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充分、有力的法律依据。该法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内涵外延、法律调整范围以及应当遵循的法治原则,确立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包含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内容的应对突发事件制度体系[2],并与宪法规定的紧急状态制度和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其他法律作了衔接。这部法律是我国应急法律制度走向法制统一的标志。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以相关单行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应急预案等为依托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3]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后,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开始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该条例的出台,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都在宪法和相关法律授权内,并将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上升为法律,有了规范的程序要求;事件应急职责以政府为主,体现了对行政权的规范和控制,明确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增强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4]。通过近20年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公共卫生应急的法律保障框架,共涉及数十部法律,其中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5]

      突发中毒事件是由食品安全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的群体性中毒事件[6]。与毒物管控和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职业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中毒事件是一个长期困扰各级政府和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严重问题,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有关化学品管理及预防和处理中毒事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但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7]

    •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范性文件。政府应急预案制定的主体是政府及其部门,预案规定了应急处置的权力配置和权利义务,设定了法律责任,具有法律规范的外部特征,具有法律效力[8]。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政府及其部门统一发布的应急预案具有行政法规效力,成为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的一部分,弥补了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空白之处,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奠定基础[9]

    • 在21世纪以前,我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制定的很少。20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曾制定了鼠疫、霍乱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预案,但受当时实际情况的限制,这些预案内容大多属于技术层面,更像某类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技术指南,有很大的局限性[9]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我国突发事件四大类型之一,其应急预案体系是以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总结既往处理同类事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参考了一些国家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组织了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编制的。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在2017年制定发布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1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2个专项预案、1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以及若干个部门预案、单项预案和地方预案组成,涉及的突发事件种类齐全,既涵盖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该预案体系既包括应急处理技术层面的内容,又解决了应急处理运行机制的问题,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为卫生应急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使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9]

    • 2011年5月,原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以下简称“中毒预案”)[12]。中毒预案是一项部门预案,其明确规定了中毒卫生应急工作的各参与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类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是目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最重要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毒预案根据突发中毒事件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进行事件应急处置分级响应提供了依据。中毒预案明确了中毒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对监测、报告、风险评估、信息通报、现场处置、医疗救援、健康宣教等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进行了规范。中毒预案还规定了事件卫生应急响应终止的条件,并对可能受到影响的非事件发生地区应采取的卫生应急措施进行了规定。

      中毒预案对于规范全国中毒卫生应急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在近年来执行过程中发现其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例如,中毒预案缺少对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条款,这就造成其对相关应急工作的约束力大大下降。这些需要在中毒预案修订时进一步完善。

    • 2006年初,我国多地发生了家庭聚集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中毒甚至死亡[13-14]。为有效防控此类事件,原卫生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15]。该预案是目前唯一一个多部委联合发布的中毒类单项预案,对推动多部门协调,迅速、高效地处置中毒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这两个应急预案包含了中毒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要求,《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还细化、规范了医疗卫生部门在中毒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各项应急处置工作[16-17]

    • 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其中明确突发中毒事件(包括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内容和控制措施[18]。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 [19]。这两个规范明晰了这两类机构在突发事件中卫生应急工作的职责,细化了各项工作的要求。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规范中还将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内容和要求、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

    • 2008年,为了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原卫生部发布了《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其中就包括解毒药物、个体防护、现场采样和快检、毒物洗消、现场调查等中毒应急处置装备的配置清单[20]。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建设指导方案》,对4类移动处置中心(医疗救治类、卫生防疫类、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类、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类)的建设内容、组织管理、运维保障进行了要求,并列出了各类移动处置中心设备配置参考品目[21]。突发中毒事件移动处置中心的设备配置包括中毒急救、现场调查、毒物检测、毒物洗消、个体防护、解毒药物、医疗保障等专业设备,以及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移动运输等设备。

    • 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启用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平台”,要求全国31个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中毒救治基地均参与填报,为动态了解和评估我国中毒卫生应急状况打下了基础[22]。近些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还印发了有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信息报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管理文件[23-26],对指导相关应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总则》这一卫生行业标准[6]。这是我国正式发布的第一个中毒卫生应急方面的行业标准,旨在满足当前国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迫切需求,推动中毒卫生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该标准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原则,对突发中毒事件的病因判定、卫生应急人员个体防护、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应急检测、医学应急救援等中毒卫生应急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病因判定是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该标准明确了事件病因判定必须包括人群毒物接触史、中毒临床特征和毒物检测鉴定三方面证据,并规定了能够进行事件病因判定的两种情形。毒物检测对于中毒事件的病因判定和病人救治至关重要,该标准规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时可以使用实验室自建方法进行中毒应急检测鉴定,只要该方法通过卫生应急指挥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即可,这解决了毒物检测缺少标准方法这一难题,为事件顺畅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了保证事件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标准中还规定事件有关的检测档案和中毒剩余样品应保存至少2年。中毒病人的医疗救治是医疗卫生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但中毒相关救治技术却一直缺少规范性技术文件指导。该标准在附录中编制了中毒检伤和解毒药物两节内容,中毒检伤规范了检伤人员、地点、时间、检伤后伤员处置和现场复检等工作要求,明确了四级检伤分类条件;解毒药物附录中明确了16种常用解毒药物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目前中毒医疗救治所急需的,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标准是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规范总则,规范的内容大多是通用性的,其后还需要编制一系列分则,例如个体防护、毒物检测、医疗救治等中毒应急处置技术以及各类常见毒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规范,从而构成一个中毒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标准体系。

    • 科学合理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是保证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免受毒物危害影响的关键因素。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另一个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标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27]。该标准规定了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危险度分级、现场分区和分级防护的方法,以及个体防护决策和管理要求,适用于参与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为了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标准还特别编制了卫生应急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要求(附录B)和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示例(附录C)两个附录,附录B中明确了现场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三类专业人员在不同毒物暴露情形下应穿戴的个体防护用品,附录C则将一氧化碳、氨、氰化物、苯及苯系物、硫化氢、亚硝酸盐6类最常见毒物中毒事件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配置的个体防护装备进行了规范。

      近10年来,蘑菇中毒已经成为我国病死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事件[28]。蘑菇样品的早期检测鉴定是此类中毒事件处置和中毒病人救治的关键步骤。《蘑菇中毒事件现场标本采集规范》完成了标准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29],已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审查。该标准规范了蘑菇中毒事件中蘑菇样本和人体生物样本的采集、处理、运输和保存等工作,为后期样本的检测鉴定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中华预防医学会还将《常见毒蘑菇的物种鉴定》立项列入团体标准。该标准将编制40种常见毒蘑菇物种的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技术方法,为蘑菇中毒事件处置和病人精准救治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2011年7月,原卫生部办公厅发布了“14类常见毒物急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0]。这些技术方案涵盖了氨、氯气、硫化氢、砷化氢、一氧化碳、单纯窒息性气体、苯及苯系物、甲醇、氰化物、亚硝酸盐、克伦特罗、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抗凝血类杀鼠剂、致痉挛性杀鼠剂等14个常见毒物类别,能够覆盖国内每年发生突发中毒事件类别的80%以上。技术方案内容包括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事件的确认和鉴别、现场医疗救援、中毒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医院内救治等工作环节,对于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中毒卫生应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术方案还将经过行业专家验证认可的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作为附件推荐使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缺少规范毒物检测技术方法的问题。

      经过10余年在国内使用,这些技术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进一步规范、有效地处置中毒事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已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启动这套技术方案的修订工作,除了修订既往已经编制完成的技术方案外,还计划将毒物类别增加至30类,能够覆盖国内95%以上的中毒事件类别。

    • 近年来,除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中毒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以外,我国一些学术团体也发表了很多中毒应急处置相关的专家共识、技术方案[31-33],在规范中毒临床救治、中毒应急检测和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综上所述,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毒卫生应急工作的法律保障和标准技术规范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毒物监管和中毒应急牵涉的部门较多,相关法律法规均从各部门监管角度出发制定,缺乏充分沟通,大多对中毒事件应急工作点到为止,缺少规范和细化;二是“中毒预案”及其上位的专项预案发布时间均已超过10年,其中很多内容与实际工作已经有些脱节;三是中毒应急处置的技术文件虽然数量很多,但编写缺乏系统性规划,编写体例也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技术文件质量也参差不齐。

      由于这种情况积累已久,很难一蹴而就快速解决,我们应建立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逐步改变和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修订过程中,需要尽量明晰各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职责定位,并注意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间的衔接。中毒应急处置技术文件编写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除了在提高事件毒物类别覆盖率外,还应将常用中毒救治技术、毒物检测方法、现场处置技术纳入规划当中,向国家对预案编写要求一样,统一编写思路、规范编写体例,并组织国内精干的专业人员完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技术文件质量。

参考文献 (33)

目录

  •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