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仅在10多年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六次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3]、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4]、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5]、2019年埃博拉病毒疫情[6]、2020年新冠疫情[7]。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国31个消防救援总队均组建了专业机动队伍积极参与病毒的消杀防控工作,在完成日常消防救援任务的同时,也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完成“病员转运、疫区消毒、疑似物品或人群洗消”等任务,但消防救援队伍在执行涉及公共卫生事件任务时仍可能存在因防护不科学导致传染病传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各类不同等级的风险。本文拟从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消防员安全防护现状出发,探讨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措施。
-
《消防法》规定,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参加火灾扑灭及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8]。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后职责拓展、任务增加,在原有防火、灭火以及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基础上,涵盖了水灾、旱灾、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的救援。这就要求在当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的态势下,消防救援队伍要创新运用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援力量完善防控举措,着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以来,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责是根据当地防疫指挥部安排,配合开展涉疫人员转运、场所消毒、物品和车辆洗消以及防疫物资转运等工作,提供排水排涝、紧急送水、送药就医等救助服务,同时主动服务防疫重点单位场所,重点保障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和防疫物资生产储存物流企业的消防安全。
根据法律规定以及实际工作情况,消防救援队伍的主体任务是灭火与应急救援,参与防疫防控工作属于临时性的任务。自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参战工作努力向跨区域、防范救灾全过程参与的方向转变。
-
消防救援队伍在自然灾害处置、交通事故救援,尤其是危化品事故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护经验。一方面,消防救援队伍的个人防护装备配备较为充足,普通消防站要求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消防头盔、消防灭火防护服,以及消防车、公众洗消站、洗消帐篷、生化洗消装置、高压洗消泵、高压清洗剂、三合二洗护装备,还有二级化学防护服、一级化学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等特种防护装备。特勤站则增配核生化侦检消防车、防化洗消剂、移动式生物快速侦检仪、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等特种装备[9]。另一方面,在化学事故应急洗消理论基础上,消防救援队伍结合多年实战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洗消方案及流程,例如根据现场危险源、气象、地形等条件进行评估,形成科学的洗消方案[10]。
结合消防救援队伍处置危险化学品等事故的防护、洗消经验,消防救援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完全可以利用现有配备的各类防护器材和设备,完成个人防护以及涉疫场所的消杀工作。例如,穿戴一级化学防护服、佩戴隔绝式面具或长管面具属于A级防护,适用于可能暴露在最危险的环境中、需要最高级别防护的情形;穿戴二级化学防护服、佩戴隔绝式面具或长管面具属于B级防护,适用所处环境要求最高级别的呼吸防护(同A级防护)但皮肤防护要求略低的情形;穿戴轻型隔绝式防护服、佩戴过滤式面具或口罩属于C级防护,适用于所处环境要求的皮肤防护低(同B级防护)且呼吸防护要求更低的情形。
-
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19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出警127.6万起,出动消防指战员1 318.8万人次,出警数量相较前一年增加8.8%。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消防员不仅要完成日常的灭火救援任务,同时需要全力投入涉疫处置任务中。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消防救援队伍处置了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黑龙江伊春鹿鸣矿业尾矿库溢流、湖南郴州列车侧翻、辽宁锦州列车脱线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突发事故救援案例。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新冠疫情管控区内,在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实施救援任务,一是要面对灾害现场坍塌、爆炸、交通事故等常规风险,二是在现场抢救、转运传染病染病伤员时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三是现场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动物疫情等后续问题。
-
进入21世纪,社会传统风险和新生风险并存,各类自然环境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使得消防救援队伍的救灾任务日益繁重;加之我国消防员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11],而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强、处置专业性强,消防救援队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经验不足、防护意识差、疫情病原学特点掌握不及时等问题。
-
对于传染性强的传染病,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在不执行任务时要做好营区的消毒、人员的管控;在执行任务期间要按危险级别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并在任务结束后对车辆、防护装备进行洗消,以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12]。但目前部分单位的消防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存在忽视卫生防疫的现象:一是不重视卫生防疫,由于消防员对于卫生防疫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不按照要求佩戴防护装备;二是在执行任务后消杀不科学,部分单位仅对车辆轮胎进行洗消,存在走过程、走形式的现象。
-
消防救援演练的目的是基于现有装备,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项目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提高整个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开展的演练按照组织的形式分为桌面推演、现场模拟演练以及实战演练;按照内容分为单项演练、专业演练和综合演练;按照目的又可以分为检验型演练、示范型演练和研究型演练[13]。目前我国消防演练的模式主要为检验型演练,通过具体科目检验消防救援队伍处置灾害的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但消防救援队伍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有所欠缺,各地消防救援队伍虽然按照要求成立了疫情处置专业队,但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防护的相关演练依旧不多。
-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同风险等级的场所选用的防护装备并不相同。个人防护装备分为呼吸防护装备以及躯体防护装备两种类型,呼吸防护装备按照防护原理可以分为过滤式、隔绝式;按照供气原理分为自吸式、自给式以及动力送风式;按照人员吸气的环境分为正压式、负压式;按照防护部位又可以分为口罩式、口具式以及面具式。躯体防护装备主要分为护目镜、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靴等[14]。消防员可根据任务区的风险等级及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特点灵活选用相关防护装备,针对初级防护一般使用护目镜和口罩组合,中级防护可使用全面罩和P3滤毒罐组合,高级防护采用披肩头罩加送风式呼吸器组合,最高级防护使用氧气呼吸器或者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消防员在开展灭火救援行动时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佩戴N95口罩,确认灭火救援现场存在疫情时,应当穿戴化学防护服(二级以上),佩戴空气呼吸器以及护目镜和防护手套。但目前部分消防指战员存在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分区不明确、个人防护装备适用区域不清晰的现象,这也导致消防指战员在出警过程中感染风险加大。
-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PPE)是指用于实验室或者现场工作人员对感染性因子或者有毒有害的其他因子进行防护的各种屏障用品[15]。伴随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包括传染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物恐怖、动物疫情,致病微生物、药品危险、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等。在公共卫生事件对救援人员的各类威胁中,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消防救援人员在疫情期间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使用的口罩应参照我国现行的医疗和相关行业的口罩标准:《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和《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其次是关注眼面部、躯体以及手足部位的防护,眼面部的防护应参照《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躯体防护参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手足部防护参照《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基于消防救援队伍现有的特种防护装备,消防救援人员可以将自身的防护等级提高,并在救援后及时进行全面洗消。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等部门的风险评估以及消防救援队伍自身的侦检结果,可以将疫情期间的警情划分为重危区(核心区)、中危区(污染区)、轻危区(管控区)和安全区。不清楚疫情等级的按照最高风险等级进行防护;进入重危区人员穿全封闭防化服,佩戴氧气呼吸器或者正压式呼吸器;进入中危区人员穿简易防化服,佩戴氧气呼吸器或者正压式呼吸器;进入轻危区人员着简易防化服,佩戴防毒面罩;安全区人员穿抢险救援服,佩戴KN95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同时按照风险等级相应选择救援头盔、防护面罩、护目镜、一次性医用手套、防化手套、防护靴等其他防护装备[16]。
-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防护服穿戴相较普通情况较为复杂,在普通救援任务中消防员仅需穿戴灭火战斗服或者抢险救援服,而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服装是全封闭防化服或简易防化服,穿脱防化服要严格按照标准的程序操作:穿戴全封闭防化服分为手消毒、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戴一次性医用手套、穿防化服四个步骤;穿戴简易防化服分为手消毒、穿简易防化服、戴一次性医用手套(用胶带将手套与防护服进行叠压)、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戴防化手套(与防化服进行叠压或连接)五个步骤。任务结束后,脱除全封闭防化服的程序为全身喷洒含有效氯1 000 ~ 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脱防化服、手消毒、脱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手消毒、戴医用口罩、手消毒、脱一次性医用手套、手消毒、脱医用口罩、淋浴更衣、戴口罩十二步;类似地,脱除简易防化服的程序分为全身喷洒有效氯1 000 ~ 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脱防化手套、手消毒、脱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手消毒、戴医用口罩、手消毒、脱简易防化服、手消毒、脱一次性医用手套、手消毒、脱医用口罩、淋浴更衣、戴口罩等步骤。
-
在新冠染疫情背景下的救援工作,彰显了我国新体制新队伍的优势,也暴露出消防救援队伍在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基础知识不足的短板,而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定位,必须以专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我们认为,一方面,消防救援队伍可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将公共卫生基础知识的课程纳入消防救援队伍的训练大纲中,通过平时合理安排培训,提高消防指战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对基层指战员进行短期的防护技能培训,从而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
消防救援队伍在实际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会遇到很多专业性强的理论问题,因此相关公共卫生领域学者和专家的角色不可或缺。一是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针对消防员个体防护的课题研究;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专家资格的评审标准,确保专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提供的决策科学合理;三是保证消防救援队伍同公共卫生专家沟通机制的畅通,不仅在平时要发挥公共卫生专家智库的指导作用,也更要在突发事件时发挥专家的决策作用。
-
“居安思危”是消防救援队伍职业化道路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是突发性和传染性,消防救援队伍在疫情期间出警频率高、风险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方面通过反复培训使消防救援人员充分认识疫情的危害,提高主动防护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疫情期间的内部管控:一是及时掌握突发疫情的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准备;二是落实人员管控,严格控制进出消防救援队伍的成员,消防员出警期间尽量避免进入和救援无关的人员密集场所;三是落实消杀措施,对参与疫区救援的人员、车辆以及装备,进行全面彻底的洗消。
-
应急预案是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灾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救援预案时要充分体现防护要求。一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期间所需的防护物资和装备充足,保障消防指战员的防护需求;二是明确突发公共卫生期间的防护标准,按照一般警情、疫区警情、疫情警情进行防护;三是根据辖区特点针对具体场所制定细致的应急预案,细化出警的程序和防护要求;四是依托政府加强同公安、卫健委、医疗等单位的联动,确保救援工作快速、高效。
-
首先通过熟悉防护、洗消装备的使用方法使消防员掌握最基础的个人防护技能,具备在已知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可以开展班组性的防护训练,使消防员掌握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任务中防护装备的穿戴以及洗消的流程;最后可以开展双盲演练训练,强化消防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能力。
双盲演练,是指在演练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参演者需自主收集信息并研判后进行行动决策,评判者只能通过参演者的行为进行评判。第1个阶段是根据“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防员防护能力”这一演练目标确定演练所需的物资、防护装备、人员,设定演练评价指标、制作评价量表。第2阶段是根据以往的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设计贴合实际的疫情和传播链。第3阶段是演练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演练实施阶段,演练组获得信息仅为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以及救援警情,需要进行现场侦察才能陆续获得信息,评判组仅负责观察演练组的处置流程,依据手中的评估量化表,对演练人员的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演练结束后,评判组将评估报告上报设计组,设计组对演练组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双盲演练流程见图 1。
-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消防救援队伍聚焦防疫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应对,确保了队伍的安全稳定及战斗力,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部分队伍仍存在对卫生防疫不重视、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防护演练不足、对个人防护装备适用场所不清晰等问题。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常态化应急救援力量,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保持内部形势稳定至关重要,各级消防救援队伍需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引导广大指战员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落实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呼吸道、面部、手部等部位的防护措施,不断优化“灭火救援行动、转运感染人员、疫区消毒、疑似感染物品或人群洗消”等任务的处置规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消防员的个人防护
+ 更多信息-
为了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的能力,通过分析消防救援队伍在处置涉及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重大传染病疫情)任务中个人防护的现状,指出当前消防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防护水平的不足之处,并从公共卫生知识储备、防护意识、个人防护装备选择与使用、针对性防护演练四个方面总结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水平的对策,同时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演练模式,以期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1] HONG Y, LEET, KIM J S. Serial 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es: how to enhance individu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disaster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 16(2): 223. doi: 10.3390/ijerph16020223 [2] BROWN I H. The 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pigs[J]. Vet Microbiol, 2000, 74(1-2): 29-46. doi: 10.1016/S0378-1135(00)00164-4 [3]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J]. N Engl J Med, 2014, 371(15): 1418-1425. doi: 10.1056/NEJMoa1404505 [4] SOGHAIER M A, SAEED K M I, ZAMAN K K.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has declared twice in 2014;polio and ebola at the top[J]. AIMS Public Health 2015, 2(2): 218-222. doi: 10.3934/publichealth.2015.2.218 [5] OUSSAYEF N L, PILLAI S K, HONEIN M A, et al. Zika virus-10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 in 2016 and future priorities[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7, 65(52): 1482-1488. doi: 10.15585/mmwr.mm6552e1 [6] TARIQ A, ROOSA K, MIZUMOTO K, et al. Assessing reporting delays and the 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 the ebola epidemic in DRC, May 2018-January 2019[J]. Epidemics, 2019, 26: 128-133. doi: 10.1016/j.epidem.2019.01.003 [7] ROTHAN H A, BYRAREDDY S N. The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outbreak[J]. J Autoimmun, 2020, 109: 102433. doi: 10.1016/j.jaut.2020.10243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1年修订)[A]. 2021-04-29. [9] 麦伟雄. 浅谈消防救援队伍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主体地位[J]. 今日消防, 2020, 5(5): 39-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RXF202005018.htm [10] 黄清臻, 王莉莉, 郭雪琪, 等. 化学毒物洗消剂与洗消技术的应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 9(7): 1118-11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ZH202107009.htm [11] 张春贤.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2(1): 190-1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WGB202201039.htm [12] 高志丹, 刘冰, 郝永建, 等. 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谈如何做好重大任务卫生防疫保障[J]. 人民军医, 2021, 64(9): 872-8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JZ202109019.htm [13] 张立安, 康润家, 吕晓哲, 等. 双盲消防灭火救援演练模式构建[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 15(8): 144-1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BK201908031.htm [14] 王慧飞. 消防救援防疫防护指南[M]. 北京: 应急管理出版社, 2020. [15] 高华. 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的选择与维护[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20(增刊1): 32-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T2020Z1009.htm [16] 毕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及使用[J]. 消防界(电子版), 2020, 6(5): 39-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FJE202005028.htm -